2021年北京科技周科幻分會場于5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三高爐舉辦。作為2021年北京科技周的分會場及石景山科技周的活動主場,科幻分會場圍繞“創新科幻、智享未來”的理念,以“科幻世”作為策劃主線,設置科技藝術概念展、科幻產業高峰論壇、科幻大咖直播與科幻作品新書分享活動等系列專題活動。 圖1: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幻世—科技藝術概念展”的策展人王之綱 2021年5月23日,北京科技周科幻分會場系列活動“科幻世—科幻產業高峰論壇”在首鋼園三高爐正式拉開帷幕。高峰論壇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辦,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協辦,邀請了科幻文學、科幻研究、科幻圖書、科幻影視、科普機構、科技企業等領域專家通過共同探討科幻、科普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思考中國科幻產業如何走向世界的相關議題。論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幻世—科技藝術概念展”的策展人王之綱致歡迎辭,介紹了科技藝術概念展的相關情況,并向嘉賓與觀眾發出觀展邀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二級巡視員王建新等領導出席活動。 圖2:上半場的學術主持: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著名科幻作家,“科幻世—科技藝術概念展”的聯合策展人陳楸帆 圖3:上半場的演講嘉賓:分別為韓松、費俊、蘇萌 上半場的論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著名科幻作家,“科幻世—科技藝術概念展”的聯合策展人陳楸帆擔任學術主持,展開了對“多學科視野下的科幻與科技創新”的學術探討。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韓松以《中國科幻再出發》為題,提出科幻的發展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密切相關,同時從科幻產業的八個維度梳理了當下中國科幻存在的機遇與挑戰。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導師,某集體ART+TECH創意總監費俊則以《基于科幻情景的混合場域敘事》為題,在具體案例中梳理了基于“身體”與“場域”的混合場域敘事在科幻場景營造中的可能性。香港大學空間研究實驗室執行主任、物理系副教授,起源太空CEO蘇萌在《小行星挖礦:從科幻到現實》的演講中,提出科幻走進現實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我們要從大航海時代走向大航天時代,以地球以外的眼界重塑人類文明未來發展格局。 圖4:上半場的學術沙龍:“多學科視野下的科幻與科技創新” 圖5:上半場的沙龍嘉賓:分別為徐迎慶、吳瓊、覃京燕、張文武、野城 在上半場的學術沙龍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徐迎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瓊,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覃京燕,中國科學院寧波工研院所先進制造所副所長、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知名特種加工工藝專家張文武,旅法建筑師、野城建筑事務所創始人野城等沙龍嘉賓各抒己見,暢談體會,從科學、文學、設計學、建筑學等多個學科的角度,探討了科幻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并提出了多學科視野對于科幻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 圖6:下半場的學術主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師丹青 圖7:下半場的演講嘉賓:分別為張凡、姚利芬、鄭軍、金韶 下半場的論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師丹青擔任學術主持,展開了對于“中國科幻產業如何走向世界”的產業思考。重慶移通學院釣魚城科幻學院院長張凡在《中國科幻出海?這句話有問題!》的演講中提出中國是一片新的科幻藍海之地,相關的科幻產業模式亟待重新建立。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研究室副研究員、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姚利芬以《中國科幻IP產業轉化:問題、出路與展望——以周邊產業轉化為例》為題,總結了美國科幻產業周邊產品轉化的經驗與教訓,為中國科幻周邊產品的開發提供重要借鑒。科幻作家、評論家、影評家、圖書策劃人鄭軍則在演講《如何從科學中提煉科幻敘事元素》中,提出要從前沿科學領域中挖掘藝術元素,回歸到“由科到幻”的科幻敘事理念中。北京聯合大學新聞與傳播系副教授,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產業委員會理事金韶則在《科幻1.0—3.0:科幻產業的發展規律和趨勢研究》中,梳理了科幻文化產業時代、科幻視聽工業時代、科幻現實場景時代的特點與規律。 圖8:下半場學術沙龍:“中國科幻產業如何走向世界” 圖9:下半場的沙龍嘉賓:分別為黃石、房嘉元、劉玉賓 在下半場的學術沙龍上,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黃石,騰訊互動娛樂NExT Studios北京分部負責人、卓越工坊總裁房嘉元,北京天文館經營開發部主任、高級工程師劉玉賓等沙龍嘉賓則從動畫、游戲、天文、影視等多個產業角度探討了中國科幻與世界科幻的異同點,同時梳理了中國科幻產業化的獨特價值。 圖10:論壇現場照片 任何有遠見的文明都是有想象力的。中國人向來不缺乏想象力,古代有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現代有“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蛟龍號”的入海下潛等大國重器,科幻對于當代中國有著特殊的價值。面向未來,中國科幻產業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等待挖掘,而在多學科的發展視野下,科幻產業將繼續借助藝術與科學的雙翼,形成更加具備中國本土意識與科學共同體形態的產業體系,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