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征程上,廣州需要更多創新思想的碰撞,聆聽更多智慧的聲音。 10月13-14日,由IDG Asia主辦的2020小蠻腰科技大會將再度涌動思潮,今年大會共設置1場主論壇、15場主題論壇、智庫閉門會議、Canton Tower the Best頒獎晚宴和展示展覽區,這一次科技的風向標指向“無限可能”。 站在未來視角,探尋今日發展,一起來搶先看看大佬們都將要在2020小蠻腰科技大會上談些啥? 后疫情時代科技的變與不變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預防感染重于治療,打造早發現、強診斷、快速響應的科技協同攻關和防控體系成為新一輪的科研方向。 在這種新型防控體系下,一方面需要加強基礎研究,涉及流行病學、病毒學、傳染病學、基因學、藥物學等眾多基礎學科,這些基礎性工作需要從短平快轉向長期積累和穩定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關鍵產品攻關,這就需要加強生命科技領域的科技力量和引領性原創成果開發能力。 如何在更寬廣的全球視野和歷史縱深中,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要性?如何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如何秉承對生命的敬畏推進生命科技的發展?這是新的時代,需要很多人攜手共力才能解決的課題。 在本次大會主論壇,IDG資本聯席董事長熊曉鴿、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華大集團首席執行官徐訊、文遠知行WeRide創始人兼CEO韓旭,暗物智能CEO林倞,中山大學智能工程學院教授余志,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院長薛泉,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教授張光南將解碼科技信息。 此外,來自創投圈的同創偉業管理合伙人、董事總經理丁寶玉,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羅飛,富煜亞洲總裁姒亭佑等嘉賓將在高峰對話環節,圍繞“科技向善·造福人類”的主題,探討資本如何助推科技發展。 軟件國產化的使命與責任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國家正在大力推動軟件國產化進程。軟件國產化并非只是某個軟件的國產化,它是一個健康的的國產軟件生態,不僅要有國產芯片,還要有國產操作系統和國產數據庫,以及大量第三方應用和服務去適配它們。 國家為此出臺了多項政策來保障國產化真正落到實處,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公司長期布局軟件國產化,在芯片、國產操作系統和數據庫、適配國產操作系統和硬件環境等方面全面發力。目前華為已經啟動了“塔山計劃”,探索合作建立28nm的自主技術芯片生產線,華為鴻蒙系統不僅搭載華為手機,還將適配其他國產品牌手機。 國產軟件的發展給我們以曙光,但我們還要面對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問題。前面更有國際巨頭的堵截限制。如何突出重圍?國家在動,企業在動,只有全員發動,才能闖出真正的天地。 敢說,敢言,不懼問題,闡述現狀,共尋機遇,這是2020工業軟件國產化高層論壇的基調。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華為云等行業專家,將從科研發展、技術突破、產業發展等方面,去闡釋目前國產軟件發展的真實現狀,共同攜手助力去找尋國產軟件的發展出路。 大國博弈由地入天搶占衛星互聯網 今年上半年,發改委首次明確,將衛星互聯網列入我國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建立衛星互聯網不僅僅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適應未來萬物互聯的需求,將形成萬億級規模的新產業。 放眼國外,SpaceX、OneWeb等星座計劃正在快速推進。空間軌道資源和頻譜資源具有稀缺性,已成為各個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 與國外相比,我國衛星產業在衛星研制和發射領域的競爭力強,但在電子元器件、終端類產品、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等領域的整體實力偏弱,在衛星資源使用上面臨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多、衛星資源共享難、時間成本高、產業鏈條長等難題,問題往往就是機遇,就看如何應對,如何解決。 起步雖晚,但會奮起前行。在連接一切的衛星互聯網平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長城工業集團、中國電科、中興通訊、天儀研究院的代表將分享大國博弈衛星互聯網背景下中國衛星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看看這場衛星之戰如何廝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