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餐館或投票的時候,多數人在制定決策時,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 —— 因為在作出選擇之前,我們很希望知道別人的想法。畢竟人類是社會動物,很少能夠獨立于他人存在。我們傾向于溝通并復制其他人的行為,專家們將之稱作“社會學習”。人類每天都在“互相抄襲”中度過,比如即便在不知其質量如何的情況下,追求購買最新的網紅商品,然后在社交網絡上分享并發表評論。 (視頻截圖) 這些誘導會引發“更明智”的購買決策,因為人們慣性地認為 —— 如果產品很受歡迎,質量差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因此,某些時候的“社交學習”,可以改善我們的決策。
因此,社會學習被視為集體智慧的源泉。群體性的明智決策,可以提升個人的能力。這在管理、產品開發和預測選舉等方面,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們能否降低“群體盲目”的風險,同時增加集體智慧的可用性?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離我們并不遙遠 —— 因為蜜蜂就表現出了聰明且靈活的群體智慧。
盡管蜜蜂之間的溝通,同樣取決于社交學習中的相互復制,那它們又是如何做到避免負面效應的無限放大的呢?
蜜蜂的好評星級,取決于舞蹈的持續時間。當蜜蜂找到良好的食物來源時,它會跳得更加持久。反之,它跳的時間就很短(或根本懶得跳)
問題是,為何人類不能像蜜蜂那樣靈活?特別是當兩者都有類似的社會信息共享系統的情況下?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有人開發出了一個受蜜蜂集體覓食行為啟發的數學模型。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在線游戲,作為心理學實驗的例子 —— 參與者必須反復選擇三臺老虎機中的一臺,其中一臺掉下的籌碼會更多,但玩家一開始就不知道是哪一個。
結果顯示,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會引發更大程度的整合。復制行為的次數,隨著團隊規模的增加而增加。人多的機臺會更受歡迎,因為人們遵循多數選擇,即便這不能讓他們成為大贏家。
該研究還表明,當符合性或復制性低時,人群又可以像蜜蜂一樣靈活了。換言之,當團隊規模很小、或任務的挑戰性較低時,玩家可以切換到一個更好的新選擇。
綜上所述,當群體規模和問題困難度占上風時,我們應該更加意識到“不利聚集”效應的風險。在“隨大流”的同時,也應該兼容并包其它少數意見。
[編譯自:TN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