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筆者和朋友到宜家去逛了一圈,人很多。這里面有來就餐的人(吃食很便宜)、買家居的人,當然也有專門來躺臥休息的人。一眼望去,生意很火爆。 據宜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蘇欣表示,截至8月10日,2018財年,宜家中國預計銷售額超過146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9.3%;商場訪客數量超過9830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9.6%。 可以說,宜家作為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企業,它在中國的發展不容小覷。這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中國什么時候也能產生一個類似宜家的品牌? 首先,宜家在中國獲得成功的點很多,比如進入中國的時間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它1998年入華,當時的中國關于這家居的大品牌較少,人們的需求也很大)、營銷和選址做得好等。 但是,決定一個品牌能否長存,歸根結底還是看它的產品如何。畢竟,不論消費者怎么挑剔,好的產品永遠不缺銷路和回頭客。而對于家居這行來說,質量是其次(基本都能保證家居的使用性,門檻低),設計是根本。要想知道中國能不能產生一個類似“宜家”的品牌,就看中國的家居設計能否迎難趕上。 據業內人士表示,宜家的產品設計主要取決于設計師,而非我們常說的大數據。宜家的風格偏向于北歐,在中國僅開設25家商場,線上雖有官網,但大部分的銷售集中于代購中。可以說,宜家能掌握的銷售數據不全面,而掌握的數據中大都只能看到銷售量和消費者數量變化,很難看到哪類人買了商品,哪類人還沒有成為用戶。 因此,宜家產品的設計更多的是設計師的靈感爆發等,而這種靈感恰恰是最難得的,門檻很高。就好比當年橫空出世的吉普車和蘋果手機等,給市場注入了新的產品設計,帶來了極大的銷量。我國之前由于時代的原因,教育科目沒有那么全面,中國設計缺失。 但近幾年,中國都在講全面發展,畫畫、音樂、設計等科目越來越受重視。新奇的酒吧設計、文創產業的出現,意味著中國設計發展越來越快,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會出現一批出彩的家居產品設計師。 再從大環境看,中國的制造業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人工成本等各方面原因,世界代工廠已經從中國轉移到了越南等東南亞地區,中國的制造業也從代工廠角色中轉型出來,走高端的設計路線等。在“大風向”的推動下,中國家居品牌也會向這方面轉型。 總的來看,給出10年時間,中國的家居品牌在別的方面可能還趕不上宜家。但在產品設計上,出現能與宜家媲美的品牌的概率很大,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