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下線順風車、上線一鍵報警、錄音等功能以來,滴滴的發展勢頭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好。于是,今日滴滴又出了動作——上線黑名單功能,滴滴司機和乘客都可以在APP界面上選擇將對方加入黑名單,一旦加入,12個月內,系統將不會再為雙方匹配訂單,滴滴的縫補之路又開始了。 作為一個從無到有的行業,滴滴可以說是遭遇了發展過程中最棘手的難題,而這一難題從它以往的做法中早就可以窺見一二。互聯網的崛起,催生了網約車的出現和發展,但是,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早期的滴滴處于無人監管的蠻荒地帶,相關的監管辦法、政策尚不完善。也正是因此,在給了滴滴這樣的公司眾多機會的同時,也讓其在道德法規的邊緣不斷試探。 而后,相關法規雖不斷出臺與完善,卻沒有對這些"大佬"起到真正的震懾作用,有不少媒體都報道過滴滴之前的"知法犯法、屢教不改"的行為,更是有當地的交管部門感到很無奈。那么,在這個法律至上的時代,滴滴又為何非要如此"倔強"呢? 其原因還是在于它想要不勞而獲,為什么這么說?滴滴從開始進入網約車市場就只是一個很輕的平臺模式,而它的模式的的確確是滿足了司機和用戶兩端的需求。對于司機而言,申請門檻很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便可以賺一筆錢,何樂而不為。對于用戶而言,既可以方便快捷地叫到車,又可以享受較低的價格,這不就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在這種雙方都樂見其成的情況下,滴滴沒有憂患意識,它也不想有,因為一旦整改,代價太大。然而,這種模式的弊端早晚有一天會顯現,爆發之時,結果又是什么呢?被制裁的是司機,被頂上輿論風口的是滴滴。網民雖然對于司機的所作所為感到氣憤,但是更大的怨氣卻是在滴滴身上。一方面是因為滴滴對司機沒有相關的監管,也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約束行為。 除了上述所說的申請門檻低之外,所有的滴滴司機都是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流水式的司機在無形中提高了風險性,而對于更多的司機來說,跑滴滴根本就不是一份正規的工作。因為,滴滴抽成本來就高,再加上逐漸取消補貼,很多司機一天下來基本上就掙不了多少錢,真正需要養家糊口的耗不起,那耗得起的人是真的在乎這點兒錢嗎? 另一方面是滴滴并沒有一個好的應對風險發生的措施。上次事件發生后,很難聯系到滴滴客服,而滴滴也沒能在短時間內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如果當即調出該司機的路線記錄,后果或許就沒有這么嚴重。但是,滴滴沒有,為什么?內部管理的不規范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滴滴不想加重自己的模式。 此事之后,本以為滴滴會在全國范圍內大量招客服,來改善服務質量,但是滴滴沒有。要知道,據它自己在年初報道的數據,目前平臺上已經有4.5億用戶,那么,一旦為了提高服務質量而增加相關服務人員的話,這個數量又是多少呢?滴滴把這筆錢省了。 現在,又開始在APP上縫縫補補、隔靴撓癢。又是一鍵報警、又是錄音功能,現在又出來了一個加入黑名單功能,但愿在這些功能的震懾下,滴滴以后能夠平安無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