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鎮康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深入學習“瀾滄江黨建示范帶”建設經驗,結合縣域實際,發掘沿邊區位和資源優勢,以抓黨建促生態文明建設、促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旅游開發、促鄉村治理“一抓四促”為抓手,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上提速度、提效率、提質量、提成效,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一池春水”。 抓黨建促生態文明建設。圍繞“邊美鎮康·公園城市”定位目標,靶向發力,著力推進民族文化廣場、景觀花帶等風貌提升工程,累計募捐到現金、物資捐贈398.84萬元,同時,以市場化的方式推動一批園林、苗圃、花卉等企業參與到綠美建設中來,采取“1+7”的發展模式,建設標準化苗圃基地1000畝。各級黨組織著力構建黨群互動的“黨建+”模式,將“三雙、掛鉤幫扶、兩網融合”等工作與綠美建設融合互推共進,積極發動黨員干部、志愿者和群眾代表建設美麗家園,建成省、市級綠美建設示范點40個。 抓黨建促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全縣黨組織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高原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在15個強邊固防“四位一體”項目和68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合計1.09億元資金撬動下,規劃實施“產業興”項目265個,累計完成投資3.78億元。通過黨建引領、組織發力、項目保障,建成高優蔗園9萬畝,培塑“三品一標”農產品25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54個,14個邊境村社區全面啟動肉牛養殖產業“十頭戶、百頭場、千頭村”行動,糖、茶、果等高原優質產業擴面提質成效凸顯,中草藥、林下經濟、熱帶水果等特色產業多點開花。 抓黨建促旅游開發。通過深入挖掘邊境風貌、民族特色、紅色文化等資源,著力構建黨建引領文化旅游發展新格局。在刺樹丫口、小落水、河畔公園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白巖村德昂文化風情園、茶葉林村“三養”度假村等項目順利推進的同時,充分發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阿數瑟”名片優勢,開發沿邊村莊德昂族、苗族、彝族、佤族各民族文化資源,集中打造了一批富有鎮康特點,邊境特色的健康旅游品牌,實現邊境游和“阿數瑟”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形成集“游購娛吃住行”于一體的“黨建+”實體經濟發展模式,有力助推村集體經濟創收。 抓黨建促鄉村治理。各級黨組織全面落實“兩網融合”機制要求,建立“鄉鎮黨委—村社區黨組織—村居民小組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5級網格體系,細化網格7223個,采取“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多方聯動、包聯到底、合力攻堅”的機制,做到點面結合、條塊協同。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兩個作用”充分發揮,形成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的共治共享局面,推動抓黨建促鄉村治理深度融合,黨員志愿服務隊進村入戶,修訂完善村規民約6000余條,規范鄉村振興理事會540個,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網治”格局固化成型。 2022年,鎮康縣76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431.74萬元,平均為18.84萬元;2023年,鎮康縣通過“五個一批”措施和“一村一策”辦法,確保2023年全面消除經營性收入低于10萬元的村社區,力爭經營性收入超過20萬元、50萬元的村社區達到一定數量規模。鎮康縣委組織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