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國數字經濟將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這一歷程中,數據要素成為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基于全閃存、分布式為代表的新存儲平臺存好、管好、用好數據要素,將為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帶來強勁動力。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圍繞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需要加大以智算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智算中心以融合架構計算系統為平臺,以數據為資源,以AI算力驅動對數據進行深度加工,產生各種智慧計算服務。隨著算力、算法突飛猛進,數據存儲將成為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突破重點。 數據要素為何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引擎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各國競相制定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出臺鼓勵政策。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2020年美國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3.6萬億美元,規模蟬聯世界第一,德國、英國、美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0。但從增速看,中國數字經濟同比增長9.6,增速全球第一。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數據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不斷凸顯,成為最具時代特征的生產要素。數據的爆發增長、海量集聚蘊藏了巨大的價值,為智能化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協同推進技術、模式、業態和制度創新,切實存好、管好、用好數據要素,將為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帶來強勁動力。 理論上來講,在足夠小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對現實世界數字化,可以構造現實世界的一個數字虛擬映像,該映像承載了現實世界的運行規律。在給定充足計算能力和高效數據分析方法的前提下,對這個數字映像的深度分析,將有可能理解和發現現實復雜系統的運行行為、狀態和規律。大數據為人類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探知客觀規律、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新手段,這也是其引發經濟社會變革最根本性的原因。 數字經濟的著力點:業務創新、綠色發展、掌握關鍵技術 首先,數字經濟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隨著技術、模式、業態和制度創新成為數字經濟的常態,需求端的常態化創新將向基礎設施端傳導,敏捷高效成為數字基礎設施的剛需。 云、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發展起來以后,物理世界與現實世界加速融合,數字信息資源出現兩個趨勢,一是全覆蓋,一切社會和自然現象都可以數字化。二是數字信息資源可以無限復制。以銀行為例,隨著金融業務不斷創新,網點業務從交易類業務向互聯網金融快速轉變,遠程柜臺、人臉/指紋識別等新型金融應用,讓數據類型更加豐富,從結構化數據為主向大量快速增長的非結構化、多類型數據混合轉變。所以,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數據現象:數據規模快速擴大,數據從所有權中心向使用權中心轉變,這將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從傳統的集中式、“煙囪式”架構向容量性能彈性擴展、敏捷部署的分布式、多中心化方向演進。 其次,數字經濟,要與綠色經濟交相輝映。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2030年前要達到“碳達峰”,2060年前要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然而數字經濟所依賴的數字技術評價是以運算速度、存儲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為準繩的,在系統科學的不可能三角中,安全性、速度和能耗存在矛盾,即三者不可能同時達到最優,而解決方案是需要尋找到它們之間的平衡。因此,在發展數字經濟時,要重視能耗優化,運用全閃存、液冷、高效能供電等新技術,實現數字經濟的綠色發展。 再次,集中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大到國家,小到企業,無關鍵技術不立、無核心技術不強。發展數字經濟,需要強化數字技術基礎研發,構建開放協同創新體系,推進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推進數字技術成果轉化。在數據存儲領域,新技術演進速度非常迅速,全閃存、分布式、智能運維、計算型存儲、容災備份、數據湖倉、數據中臺、NVRAM等技術不斷涌現。存儲廠商開發一套存儲系統需要從部件、器件到整機系統,從核心軟件到管理軟件,積累全方位技術能力,還要在結合行業場景進行多輪打磨迭代。因此,在數字經濟時代,擁有自主研發能力、掌握關鍵技術的廠商,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基礎設施面臨新挑戰 規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需要建設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 規劃提出建設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 其一,智能敏捷,數據中心要從“存好、管好”到“用好”海量數據。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爭奪資源最有效的辦法是擁有它,但到了數字經濟時代,人們關注重心開始從數據的所有權向使用權轉變,如何使用數據變得更為重要。隨著移動互聯網、高性能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各行業不斷滲透,企業對于數據使用效率要求日益提升。預計到2023年,實時數據將占全球數據圈25的份額,金融智能風控、交通自動駕駛、運營商網絡云、媒資元宇宙等諸多場景,都需要依賴快速的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得以實現。 然而,信息技術底層硬件一直按摩爾定律發展,其基礎理論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并未發生本質性變化。計算系統的漸進式發展模式所帶來的數據處理能力的線性提升,遠遠落后于數據的指數級增長。據統計,受限于處理能力不足,已獲取數據的平均留存率僅為2,大量數據從未被處理和利用即被丟棄。在新應用數據實時處理需求驅動下,高性能數字基礎設施成為發展方向。 其二,綠色低碳,數據中心要從“耗能大戶”變為“節能先鋒”。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持續推進綠色數字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數據中心節能改造,持續提升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目前數據中心能耗已經占據全球總用電量3且連年高速增長,同時電費在數據中心運營成本中占比超過50。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能否找到一種可以帶來低能耗、高效能的方案,全閃存儲性能遠超機械硬盤存儲陣列且能耗最高可降低80,成為構建新型數據中心的成熟、合理解決方案。 最后,安全可靠,數據中心必須要守好的“球門”。針對分類存儲設備,我國還沒有形成強制的網絡安全等級認證要求。實際數據中心存儲上線前,并沒有強制開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因此,制定存儲設備的安全等級認證要求,是提升新型數據中心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的關鍵舉措。 同時,數據中心災備能力需要提升。提升數據中心可靠性,增強數據中心防火、防雷、防洪、抗震等保護能力,關鍵是數據中心災備能力的建設。2019年,《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礎要求》GB/T 22239-2019,針對應用和數據安全規范了基礎設施災備保護技術和管理要求。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針對各行業的信息系統災備建設要求,導致影響數據中心實際災備建設嚴重不足。美國數據保護在存儲投資中占比達到34,而中國只有8,隨著數字經濟高速發展,各個行業需要提升數據資產保護意識。 由上可見,數字經濟時代,隨著計算力成為核心生產力,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存儲平臺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然而目前中國數據基礎設施領域計算和存儲投入仍存在差距,中國存儲計算投資比例為1:3.3,但美國、西歐的存算投資比例已達到1:2和1:1.5,存儲在中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中擁有巨大提升空間。率先部署“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的存儲平臺,是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增強競爭力的重點舉措。 以數據為中心,構建新數據時代“新存儲” 浪潮存儲進一步推動“存儲即平臺”戰略升級和演進,面向全球正式發布了全新一代G6存儲平臺,推出全新集中式存儲和分布式存儲兩大平臺產品,在安全、可靠、經濟、高效這四個維度上持續構筑產品核心競爭力,幫助用戶存好、用好、管好大數據。 以敏捷高效為例,浪潮存儲基于全新開發的、閃存原生的iTurbo2.0智能加速引擎,將智能IO感知、智能快路徑、智能資源調度、智能數據組織等四大技術的數十項性能優化算法與閃存盤聯調優化,實現每秒最高并發處理3000萬IO。浪潮存儲在SPC-1國際基準性能測試中六次飆榜,實現從集中式全閃、分布式全閃飆榜到總榜奪冠“大滿貫”。 浪潮G6存儲平臺 在安全可靠方面,浪潮G6存儲從部件、器件、整機系統、核心軟件、管理軟件到解決方案,用六重保護確保服務永遠在線、數據永不丟失。在器件層面,浪潮嚴選高可靠性的器件;在部件層面,浪潮則圍繞可靠性去定制硬盤、SSD等部件。在整機層面,浪潮擁有業界領先的同步復制、快照等的數據存儲高級特性。另外在方案層面,浪潮存儲支持雙活、兩地三中心的方案,可以實現站點間RPO故障恢復點目標達到0、RTO 恢復時間目標接近于0。得益于安全可靠特性,浪潮存儲在高端市場實現了高速增長,在2021年浪潮在高端市場增速超300,增速中國第一。浪潮高端存儲產品已在金融、通信、能源等領域廣泛應用,批量進入金融六大行、通信運營商、石油石化等關鍵行業。 浪潮存儲還參與了金融、通信等關鍵行業的存儲標準制定,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公布的2021年企業標準領跑者榜單中,浪潮兩款高端全閃存儲HF18000和HF6000上榜,榮獲數據中心存儲陣列企業標準“領跑者”稱號。同時,浪潮還推動建立存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清華大學、華中大共建產學研共同體,以促進存儲創新技術研究,目前浪潮存儲專利授權總量位居中國前二、增速第一。 智能運維也是浪潮存儲的一大亮點。浪潮存儲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存儲系統的管理和運維,在存儲容量、性能、硬盤故障預測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在成都智慧交通、清華腦科研、NFV網絡云等行業典型應用中,浪潮基于智能統一存儲管理平臺InView,保障項目7X24小時順利進行。 Gartner最新數據顯示,浪潮存儲市場銷量躍居全球前五、中國前二,成為全球增長最強勁的廠商。未來浪潮存儲將堅守高端品質,在分布式、集中式全閃領域持續加大投入,加快引進持久內存PM、存儲類內存SCM、NVMe oF等新存儲技術,敏捷響應新場景、新應用需求,釋放數據價值提速數字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