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規劃綱要》指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同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將積極履行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方針,會同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抓緊抓實做好各項任務,歡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示范。 伴隨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于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利于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區域雙向開放,構筑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此外,《規劃綱要》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當前,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分屬于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