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兆成 時至今日,在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方面對于學習者的影響各占多少比例我們仍知之甚少,然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在教法上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教的程度上小考大考應接不暇,唯獨在“教什么”方面沒有引起重視。教材質量決定著育人質量,西方發達國家的教材內容少而精,而我們教材繁難偏舊的問題依然存在,“教什么”的問題應該到了引起重視的時候了。 學習如同吃食物。不同食材的營養價值是不一樣的,山珍海味自然比菜團子營養價值要高,經典著作能夠以一當百,名家作品以一當十,學習經典名篇省時省力效果還好。再高明的廚師也無法將劣質食材變成優質食材,為學生提供最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應該是教材編寫的重要原則,也應該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應有之義。 高水平教師看似改的教法實則改的教學內容。特級教師孫維剛老師所教的班,一年學完三年的教學內容,他教的三流學生一半以上能被清華北大錄取,大學本科升學率達100%。他把中學數學教學歸納了4個大規律,15個中規律,30多個小規律,他僅用三個半天便教完了高中數學的118個公式,并且學生能夠全部掌握。孫老師的探索才是真正的國家課程校本化、教師化的過程,也就是教學內容體系的重新建構問題。 教材質量決定著育人的質量。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的赫爾巴特,他早就注意到了,在教學中總是有一個“第三者”的東西為師生同時專心注意的。這個橫亙于師生之間的“第三者”,使得我們在教學之中無論多么努力,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中心,教材不但界定教師教的任務,也界定學生學的任務,教材才是教學過程真正的核心。 必須正確理解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輪課程改革,大家誤讀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理念,其實,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本無非是例子”這句話不但沒有貶低教材的意思,而且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看的很重。葉先生認為,例子就是樣品,必須有代表性、示范性,即內容和形式都堪為學生學習的楷模,不深不淺,恰到好處。教材不是一般的讀物,是學科知識的精華,是教學的方向、依據和根基,因此,教材內容設計之優劣與使用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形和學習效果。我國近代教育家陸費逵在《中華書局宣言書》明確提出了“教科書革命”的口號,他說:“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 隨著時代發展,“教什么”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與時俱進地從注重知識學習發展到智能發展是核心,再到注重生命健全成長的新境界。輕視教材現代化建設,不認真研究“教什么”,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這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育人質量提升不顯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