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孩子自己對學習的關注 大多時候,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來源于無能為力。長期以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充滿焦慮,而孩子卻沒有養成自己對學習的擔心。學習這件事情,說到底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在初一的時候,我們可以輔導孩子的作業,但到了初三,就無能為力了。此時,特別是做媽媽的,就會感覺到以前能抓到手中的東西現在卻抓不住了,常常會焦慮,就容易和孩子在溝通上出問題。所以,首先應該培養的就是孩子自己對學習的關注.家長應該明確,是孩子在學習,不是我們。 2、學會和孩子溝通 人在這個世界上如何處世,就是如何生動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以及如何敏感地回應別人。初三的孩子,因為學業壓力大,情緒波動也特別大,孩子一定會有無數次想和家長分享自己的學習情況的渴望和需求。傾訴中會有正面的信息,也一定會有負面的信息,甚至大多時候負面信息居多。當孩子告訴我們負面信息時,家長應該怎么做呢?我們應該及時的把這個負面的消息接過來,然后將其進行轉化,即心理學上的涵容。把負面信息加以分析轉化為正面信息,再回饋給孩子。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回家抱怨和同桌發生矛盾,感覺到有壓力,處理不好,我們就要幫著孩子去分析這是屬于什么性質的矛盾。一般來講,孩子之間鬧矛盾是正常的,這時我們要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現象,你們平時關系挺好的,可能今天同桌心情不好,或者是你心情不好,那么,在你們都冷靜的情況下和同桌再溝通一次……像這樣,提供給孩子一個可行性的辦法,把負面的信息轉化成正面的信息,而非一味地指責孩子。 3、聽比說重要,共情比建議更難 有教育學家說“培養高智商的孩子,家長要學會從傾聽開始。”聽比說更重要,共情比建議更難。有些事情孩子其實只是想和我們傾訴一下,宣泄一下情緒,他可能并不是想要一個確切的答案,那我們就用心去聽,去陪他渡過這個階段。孩子說了,就是一種解壓,不良情緒得到了釋放,這件事情可能自然就得到了緩解。 4、讓孩子自己去找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 家長過分焦慮孩子的學習,不停的干擾和控制,期望事情朝自己預想的方向進行,卻常常期望落空、力不從心。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學習者自身的能動性,也忽略了學習的規律。學習這件事的最終執行者是孩子,讓他去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而不是我們出謀劃策,孩子卻無動于衷,有時孩子就像提線木偶被我們操縱,失去了思考和選擇的能力。如家長總熱衷于給孩子報補習班,事實告訴我們,那些最優秀的孩子并不是靠補習班補出來的,他們有一套自己咀嚼、消化知識的系統。自己思考和消化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家長不要占用孩子消化的時間給他盲目加餐。哪個孩子自主的時間多、對學習有自己的消化系統,將來學習的后勁和潛力就會非常大。 5、互相講題是聰明的學習方法 中學生交往過程中,可能出現有些孩子雖然會但不愿意給別人講題的情況,擔心別人會超過自己,這是一種錯誤且自私的認識。講題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真正優秀的學生,他會有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小組織里有非常好的互相講題互相學習的氛圍,這種氛圍在孩子的成長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回到家庭教育上來說,孩子成績的提高受家庭營造的“場”的影響,即家庭的氛圍。這個氛圍不是一朝一夕創造的,而是長期精心地營造出來的,是一個漫長過程的產物。當然,家長們,現在還不遲,改變自己錯誤的溝通方式,做總比不做好,做十條總比做一條好,這樣堅持,改變會發生在潛移默化中。你不知道哪一片云彩會下雨,你也不知道你做的哪一件事情對孩子會起到效果,積累到一定程度,量變就會引起質變。 最后,對孩子的現在一定要有耐心,對孩子的未來一定要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