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仿佛生活在某個遙遠的星球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閃閃發光,他們有個很美又很痛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也許說“自閉癥”會更熟悉些。自閉癥又叫孤獨癥,是一類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行為障礙,這跟孩子的性格無關,與父母的教養方式也無關,而是一種先天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社交互動困難、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障礙,以及刻板重復的行為。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自閉癥患者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近年來,自閉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每年增速近20萬。盡管事實已經如此亟待解決,但人們對自閉癥的認知并沒有成熟,相關治療手段也有限,很多兒童因為干預不及時,病癥不斷加重。 之所以治療手段有限,與自閉癥的譜系范圍的龐大與復雜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一個自閉癥兒童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可能跟其他自閉癥兒童很不相同。每個星星的孩子,在能力上各有短長,也各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他可以處在譜系之中的任何一個位置上。這種不可預測性,為治療方案的制訂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盡管如此,人類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可以治療自閉癥的機會。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ASD患者除了有神經發育疾病之外,也經常出現腸胃問題,考慮到飲食能夠改變腸道菌群微生態,而腸道菌群能夠影響大腦,所以Baylor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決定探索腸道菌群與ASD之間的關聯。通過對有自閉癥的小鼠進行益生菌治療,改變腸道菌群構成,發現缺乏腸道菌會使小鼠出現與自閉癥類似的社交障礙。如果給缺陷小鼠的腸道補充腸道菌,可以逆轉它們的一些行為缺陷。 這個研究為人類治療自閉癥提供了新思路——益生菌療法。 針對自閉癥的益生菌產品的開發,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一、通過對比患病和正常小鼠,找到與腸道微生物相關的病因 二、根據病因開發出相應的益生菌產品,治愈患病動物 三、將產品應用于人類的臨床試驗,最終發展為可以廣泛應用的藥物。 自閉癥目前仍然是醫學界的一大難題,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針對這種疾病仍缺乏有效的生物醫學治療方法,即便是益生菌療法,也是出于研究階段或起始階段,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此充滿信心。人類的智慧和努力,終將攻克這一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