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膠質瘤被認為是世界神經外治療中最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仍是以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但復發率接近100%,五年生存率不足10%。膠質母細胞瘤(GBM)和DIPG(彌漫性橋腦中線膠質瘤)都屬于高級別膠質瘤的一種,極具侵襲性,患者臨床預后很差。 在腦膠質瘤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血腦屏障、腫瘤組織內及周邊水腫腦組織間隙靜水壓較高等因素降低了腦膠質瘤治療藥物有效濃度,藥物耐藥性、用藥后不良反應等因素也將影響藥物療效。 近年來,國內外在腦膠質瘤新藥物的臨床實驗中不斷突破重圍,攻堅克難,并取得了多項驚人進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中國科學院抗腫瘤新藥genistein了。 最早Genistein作為一種膠質瘤治療的首創新藥是由美國圖賓根大學醫學院赫蒂臨床腦科學研究所普通神經病學系科學家Schmidt F1,Knobbe CB,Frank B,Wolburg H,Weller M.于2008年通過研究發現的。他們在染料木黃酮處理的神經膠質瘤細胞中,發現[3H]-甲基胸苷的摻入減少,乳酸脫氫酶釋放適度,這是膠質瘤細胞死亡的跡象。電鏡觀察到高濃度金雀異黃素處理后的神經膠質瘤細胞中,線粒體腫脹和凋亡發生了形態學變化。在細胞毒性或克隆形成細胞死亡試驗中,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染料木黃酮可誘導人惡性神經膠質瘤細胞系中的G2/M阻滯和凋亡,因此他們認為,染料木黃酮樣蛋白激酶抑制劑是用于惡性神經膠質瘤實驗治療的有前途的藥物。(注: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357397) 2019年,中國科學院方志友、陳學冉科研團隊經研究發現,人腦中的兩種蛋白復合物“ZDHHC17”與“MAP2K4”對記憶、學習等功能有重要作用,但當兩者相遇,將會產生“致癌”的活性,最終導致膠質瘤出現及惡性發展。針對這一現象,該科學團隊并利用“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劑”化合物庫,篩選發現“金轉停”這種藥物對膠質瘤有治療效果。“金轉停”原為一種提高人體免疫力、治療類風濕的小分子藥物,研究人員發現它生物利用率高,能夠大比率通過血腦屏障并有效抑制“ZDHHC17”與“MAP2K4”的結合以及相互間的信號傳遞,還可以顯著的阻斷膠質瘤細胞的增殖與侵襲等惡性行為的發展。同時,相關實驗也表明,通過這種藥物治療,被移植膠質瘤的動物生存期明顯延長1-5倍。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Huddinge臨床神經科學系神經科科學家Yakisich JS 1,Ohlsson Lindblom I,Siden A,Cruz MH等也通過研究發現金轉停金雀異黃素可快速抑制人類神經膠質瘤組織中正在進行的DNA合成,效果驚人,而對正常組織幾乎沒有影響。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占所有學術醫學研究的最大份額,位于瑞典,提供該國最廣泛的醫學和健康科學教育。卡羅林斯卡學院的諾貝爾大會選出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由King Karl XIII于1810年創立,是“訓練熟練軍隊外科醫生的學院”。現如今,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是一所現代醫學大學,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