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人民銀行發布2024年5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前5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1.14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9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4.8萬億元。截至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01.85萬億元,同比增長7;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9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4。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伴隨經濟更為輕型化,金融監管部門將引導信用擴張模式從“高增速”向“高質量”轉變,信貸增長要從外延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 5月貸款新增近萬億 人民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5月末,我國本外幣貸款余額253.31萬億元,同比增長8.9。5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48.73萬億元,同比增長9.3。 前5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1.14萬億元。綜合人民銀行此前發布的數據,前4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19萬億元,由此計算5月新增信貸9500億元,同比少增4100億元,環比多增2200億元。 具體到5月單月的各部門表現上,5月住戶貸款增加757億元,同比減少2915億元,環比多增5923億元。 相較于住戶貸款,對公貸款相對穩定,企業中長貸仍為重要拉動力量。數據顯示,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7400億元,同比少增1158億元,環比少增120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20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000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572億元,同比分別變動-1550億元、-2698億元、3152億元,環比分別變動2900億元、900億元、-4809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在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缺乏足夠需求儲備、虛增存款現象緩解的背景下,5月貸款新增依然接近萬億元水平并不算少。“地方化債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對5月貸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將這部分因素還原后,當月新增貸款實際上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進一步補充道,持續規范手工補息和資金空轉下,部分企業過去“存貸雙增、低貸高存、虛增套利”的模式難以為繼,導致對公貸款擴張有所放緩。 針對住戶貸款表現,溫彬分析指出,“五一”假期帶動服務業需求較好釋放,繼續保持較快恢復態勢,對居民短貸有所支撐。中長貸方面,5月新一輪樓市政策力度加大,對改善新房銷售、消化存量房產、穩定房地產投資具有積極作用,但增量、存量按揭的利差明顯走闊,早償壓力再度抬頭,導致5月按揭凈增仍不樂觀。 新增社融強于季節性 5月新增社融實現了規模與增速的環比雙增,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初步統計,2024年前5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4.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52萬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人民銀行數據統計發現,5月單月新增社融2.07萬億元,同比多增5092億元,環比大幅多增2.14萬億元。截至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9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4,相較4月末小幅回升0.1個百分點,但較上年同期9.5仍有明顯差距。 究其原因,溫彬指出,同比來看,政府債和企業債融資為主要拉動因素;環比來看,政府債融資、表內信貸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形成主要推動。 “近期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節奏加快,對社融增速形成穩定支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財政政策正加快落地,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不斷優化。后續,伴隨專項債繼續放量提速、超長期特別國債延續發行、表內貸款投放企穩,年內社融增速或呈現先升后降的震蕩走勢。”溫彬表示。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5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強于季節性,主要是政府債券融資反彈,抵消了銀行貸款增幅放緩影響,也反映出國內實體經濟整體融資需求平穩增長,經濟擴張動能增強。但也要看到社融結構反映出民間融資需求整體偏弱,居民消費融資意愿偏謹慎,尤其是房地產等部門拖累較為明顯。 在周茂華看來,在宏觀政策支持下,消費和投資逐步恢復活力,房地產企穩復蘇,有利于實體融資平穩增長。同時,按照政府債券發行計劃,下半年政府債券發行有望提速,社融整體有望平穩增長。 信貸增長將轉向內涵式發展 貨幣供應方面,數據顯示,5月末,M2余額301.85萬億元,同比增長7。狹義貨幣M1余額64.68萬億元,同比下降4.2。流通中貨幣M0余額11.71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前5個月凈投放現金3618億元。 M1、M2增速雙雙延續了4月的回落走勢,M1增速更是再破新低,貨幣派生仍承壓。2024年4月末,M2余額同比增長7.2,M1則是同比下降1.4。 溫彬指出,年初以來債市走牛提振理財等資管產品收益率,銀行存款加快向理財等分流;監管部門加大對資金空轉套利、銀行手工補息等行為的規范,擠出部分虛增的存貸款水分;此外,優化金融業增加值核算,個別地方政府通過擴張存貸款提高金融增加值的動力也明顯減弱。 “隨著協定、通知等對公‘類活期’存款付息率出現明顯下行,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虛增部分正逐步壓降,這一過程也對M1增長形成較大擾動。而部分資金從存款分流到理財后,雖不再納入M2統計,但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沒有出現根本性改變,且當前‘擠水分’的效應也使得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實、效率更高。”溫彬解釋道。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直言,在存款產品“擠水分”以及財富管理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未來貨幣供應增速很難快速回升,人民銀行近期大力治理“資金空轉”問題,也將約束部分貸款投放,減緩存款派生。對于債市而言,在經濟結構轉型和增長動能轉換的階段,資產荒或仍將延續,債券市場配置需求仍在,利率仍有下行空間。 談及下一階段金融市場表現,溫彬預計,后續,伴隨貨幣政策適時加力、財政政策效果釋放,以及房地產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支撐大宗消費,需求端有望逐步好轉,信貸增量相應加大。在低利率環境和穩地產、促消費等政策組合拉動下,居民消費和信貸傾向或延續平穩修復態勢,但力度和可持續性仍主要受就業、收入等長期變量影響。 溫彬表示,從更長視角看,伴隨經濟更為輕型化,信貸需求有所轉弱,監管將著力引導信用擴張模式從“高增速”向“高質量”轉變,信貸增長要從外延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金融機構需積極謀變,挖潛有效需求,圍繞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支持,提供對新動能領域的助力。同時,在著力盤活存量資源、提升資金運行效率、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過程中,信貸總量和增速也會較前期有所回落,進而使得信貸質效與高質量發展相適配、融資結構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相適配。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 【編輯:劉陽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