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劇劇種命名七十周年慶祝大會圓滿舉行 8月5晚,北京曲劇劇種命名七十周年慶祝大會在長安大戲院圓滿舉行。活動當晚,老舍經典劇目的大幅海報懸掛戲院大廳,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步入劇場旋轉門,數十米的紅毯映入眼簾,兩側陳列著北京曲劇歷史圖片展,踏著十年一階的紅毯印記,北京曲劇的七十年一一呈現。70年醒目數字的“打卡墻”前人頭攢動,觀眾們紛紛拍照留念。北京一輕食品集團支持的“自來紅”“自來白”,為曲劇七十周年慶生現場,增添了闔家團圓的老北京味道。 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北京演藝集團、北京首農食品集團、各行業協會、市屬院團領導以及業內專家和曲劇票友均到場參加大會、觀看演出;同時中國藝術報官方微信視頻號,北京日報在官方抖音號,京演集團快手及北京市曲劇團官方等多個視頻平臺進行了網絡現場直播,與云上廣大觀眾共同慶生。 在領導專家簡短的致辭后,慶祝專場演出拉開帷幕。電視制片人、導演、主持人孔潔化身“戲曲達人”,將老一輩曲劇表演藝術家莫岐、韓新民、許娣、張紹榮、王曉莉、趙國來、盛國生、盧雪文等一一請出,以訪談的形式,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回溯北京曲劇七十年的發展歷程。 70年,新中國孕育誕生北京曲劇 眾男聲一段喜慶利落的“裕泰老茶館”后,北京曲劇功勛作曲家戴頤生、曲劇藝術家許娣與徒弟王玉步入舞臺,深情講述70年前北京曲劇的誕生。 新中國建立初期,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北京曲藝藝人以“唱新演新”的演出,表達翻身做主人的欣喜和對黨的感激。老舍先生更是不辭辛苦,數次到前門小劇場觀看演出,并拿出了創作的劇本《柳樹井》。1952年,劇團成功演出《柳樹井》,老舍先生正式定名為“曲劇”,為了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還在“曲劇”前面特意加上了“北京”兩字,從此北京就有了自己的地方劇種“北京曲劇”。 當年在彭真市長的關心關懷下,為了曲劇更快發展,決定在廣德樓舊址上,修建小型戲院,定名為“前門小劇場”。曲劇創始人魏喜奎等先輩欣喜若狂,紛紛到工地充當泥瓦小工,1954年劇場竣工。 緊隨其后,劇團又推出《啼笑因緣》,僅容400名觀眾的小劇場不能滿足要求,彭真市長再次把可容千人的西單劇場撥給北京曲劇團使用。 70年,立足京味,與時代同行 北京曲劇誕生以來,創作推出200余臺劇目,她們書寫了曲劇與人民同心,謳歌時代的七十年;記錄了曲劇立足京味兒,藝術日臻完善成熟的七十年;她們也是一代代曲劇人,將曲劇事業發展與個人奮斗緊密相連的七十年。伴隨一段精粹經典優秀劇目的視頻,《柳樹井》《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箭桿河邊》《珍妃淚》《少年天子》......曲劇七十年代的歷程浮現眼前。 曾經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連續推出《煙壺》《龍須溝》《茶館》、掀起一股“曲劇現象”的一代藝術家,感恩曾經開創北京曲劇、曾經手把手傳藝解惑的曲劇先輩,感嘆激情奮斗的青春。隨后,許娣、張紹榮、趙國來、王曉莉、盛國生、盧雪文這一代曲劇藝術家競相亮嗓,《煙壺》《龍須溝》《茶館》《黃葉紅樓》“名劇佳段”薈萃一堂。 曲劇票友現場盡享“原聲原唱”,情緒高漲。劇場內的觀眾更以陣陣的喝彩聲、掌聲將昨晚的演出推上一個個高潮。 70年,薪火相傳,建功新時代 作為單一劇種單一劇團的北京曲劇和北京市曲劇團,人才培養是劇種傳承的重中之重。1957年起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原北京戲曲學校)先后多次招收北京曲劇表演、器樂中專學員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表演和音樂人才。期間,又從不同劇種和藝術門類中吸納了一批優秀的表演人才。1999年、2008年、2018年劇團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又先后開辦了3屆北京曲劇表演本科班。今天,作為新一代曲劇人,他們依然接過了北京曲劇的接力棒,扛起了劇種和劇團發展的重任。 昨晚,老一輩曲劇人的殷殷囑托與新生代的朝氣蓬勃,描繪出北京曲劇薪火相傳,建功新時代的圖景。曲劇表演藝術家、雙簧表演藝術家莫岐攜孫女莫雪,曲劇表演藝術家王曉莉帶著小孫女王有有來到現場。作為今年剛剛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2018級北京曲劇班、曲劇新生代演員莫雪和作為“北京曲劇七十年票友大賽”獲獎者王有有均有精彩表演。 曲劇代有人才出!在北京曲劇五代人同唱《祝福您,北京曲劇》生日歌聲中,北京曲劇七十年慶生演出圓滿落幕。 8月6日起,在長安大戲院將正式開啟為期一個月的“北京曲劇劇種命名70周年老舍經典劇目展演”,先后上演北京曲劇《正紅旗下》、《四世同堂》、《方珍珠》、《駱駝祥子》、《龍須溝》、《離婚》以及京味話劇《老張的哲學》。《茶館》將連演3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