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琴圖》古畫原景再現 2021年9月21日,正值辛丑中秋夜,翰林書院琴書房正式開放,并舉辦了一場古風古韻的中秋雅集,本次活動不僅為嘉賓們提供了可以閱讀全面系統的琴學典籍,還以古琴文化藝術為視角,精心呈現了一場經典而傳統的視聽盛宴。 琴書房掠影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上古琴論”記載:伏羲采嶧陽孤桐,造為雅樂,名之曰琴……創造了最初的琴。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寄寓了中國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正統思想,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影響為世人所珍視。 古琴清微澹遠的意韻與中國天人合一的追求不謀而合,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崇尚品德與修養身心,演進著華夏文明的情懷、審美與文化意象。 雅集主題雕版拓印體驗 特邀非遺傳承人張垚先生技術指導 當下,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相互學習空前頻繁,古琴文化藝術作為中國傳統高雅藝術的典型,在新時期的文化傳承和傳播工作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本次中秋古琴藝術雅集,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地還原《徽宗聽琴圖》、《雍正行樂圖·竹溪撫琴》兩幅古畫中的琴境,真正讓“典籍、文物活了起來”。 雅集現場 本次雅集特邀著名古琴文化學者吳寒先生參加,其中吳寒老師對月鳴奏之曲,為從明代流行至今的古曲《良宵引》,所用之琴是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總部一號大廳“雅集用琴-鳳凰合鳴”古琴原件;而另一首宋代古曲《山居吟》的彈奏中,則亮相宋代老琴“天風海濤”,千年古琴、千年古曲,讓眾多賓客仿佛穿越時空,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古琴文化藝術的魅力。 古琴獨奏《山居吟》·宋 琴者:吳寒,古琴文化學者、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翰林書院中秋古琴藝術雅集除專業古琴演繹外,還還原了傳統拜月儀式。拜月儀式是源自古人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具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活動現場伴隨著典雅的音樂,主祭人焚香、獻酒、讀祝,借著月光,按照古禮對月祭拜,祈福納祥。 拜月儀式 主持:中國婚俗研究中心主任郭雪松 活動現場還集結了雕版印刷術拓版、古法制作紙張、琴硯、茶、插花等十數種世界頂尖、國家級等非遺文化內容。其中根據收錄于《四庫全書》中的古香方恢復出的宋代御制香為雅集增添了千年味道。 翰林書院執行院長陳軍先生致辭 雅集召集人與嘉賓們在月圓繁花的院落中,聆古曲、吟古詩、賞雅器、傳統拜月儀式、共誦《水調歌頭》與搖折扇納一季輕風中品桂花清飲……著實讓雅集參與者,在新時代享受這份難能可貴的詩意生活。翰林書院人也正是在這樣踐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初心中,不斷弘揚、倡導和引領當代書院的步伐。翰林書院執行院長陳軍先生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翰林書院秉承’在傳承中保護,在創新中展望。’的宗旨,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古琴獨奏《歡樂頌》 琴者:閩派古琴傳人李燕 此外,翰林書院藝術雅集現場和翰林琴書房中,還展示了由古琴文獻專家吳寒老師整理的獲國家古籍整理扶持項目《太古遺音》(線裝 明代萬歷年刻本一函四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琴學珍本《五知齋琴譜》(線裝 故宮體仁閣本一函六卷)等珍貴的典籍。同時,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全、體量最大的古琴類文獻匯編工具書《中國古琴譜集》入藏翰林書院,讓來到書院的人有書可讀,有琴可撫,有案潑墨,京師名書院-翰林書院此刻詩聲、雅樂、書香。 只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無論是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還是潛心精制的非特質文化遺產,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