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仆寺旗的草原上,大自然賦予了時間兩種顏色:豐草季,廣闊無垠的綠把時間染綠;枯草季,生命由盛轉衰,時間漸漸褪為枯黃色。 在太仆寺旗“母親水窖”項目村群眾心里,生活也有兩種顏色:沒有“母親水窖”前,諸多不便把心情染灰,時間也跟著蒙塵;有了“母親水窖”后,綠的綠,紅的紅,顏色歸位,生活和心情都變得斑斕,草原上的時間也因此折射出迷人的七彩。 調查顯示,“母親水窖”項目每投入1元,獲得的社會投資回報是5.6元。內蒙古自治區太仆寺旗的脫貧攻堅,因為“母親水窖”項目的落地,有了5.6元+的“母親水窖效應”。 ![]() “母親水窖”集中供水工程成為草原上的新地標 5.6元+撐著生活的底氣 太仆寺旗緊鄰張家口,位于錫林郭勒草原最南端,對游人來說,這里擁有迷人的察哈爾風情和遼闊的草原風光,對草原上的居民來說,這里是日復一日的生活。而生活,總要有些支撐,才能過得有底氣。 張艷梅的日子里,最讓她“沒底”的事情就是水。 張艷梅家住駱駝山鎮營盤溝村王排長營子,在草原的深處。這里雖是農區,但因為天寒地薄,收成少,村民們還是要通過養殖補貼家計。張艷梅家養牛,這些牛是她最重要的家當。而她的這些“家當”每天除了吃草,就是喝水。 夏天因為天熱,一頭牛一天要喝三次水。一頭成年牛喝一次水要喝光兩三個水桶,六十多頭牛,一天就要消耗五百多桶水。 這么多水,從前他們需要走很遠去打水。后來張艷梅自己花了兩萬塊在家附近打了小機井,但是因為井淺,出水量有限,四口井也不夠他們家的牛喝。夏天最熱的時候,他們還是得把牛趕到五里外的水坑,帶著干糧,一走一天,牛喝飽了,人也曬干了、累癱了。 ![]() 從前走很遠到淺井里打水 ![]() 現在家里通了自來水,吃水不再是力氣活兒 同屬太仆寺旗的貢寶拉格蘇木海圖瓦窯嘎查是牧區,“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外人眼中的詩意,卻是海圖瓦窯嘎查人水里的沙子,水里的羊糞牛糞和微生物超標。冬天遇上“白毛風天”,勁風吹起大雪,漫天雪白,二三十米外,方向難辨。這樣的天氣,牧區人也得去井口結冰的井邊挑水。 那時候,他們吃的不是水,是體力和意志。 2018年開始,“母親水窖”項目在太仆寺旗四個自然村實施,協助太仆寺旗將脫貧攻堅的戰役打到了地下一百多米處,讓草原人的日子深深扎根大地,幸福生活從此有了一百多米的“底氣”。 “母親水窖”掘地一百五十多米,為王排長營子帶來了甘甜的深井水。 “母親水窖集中供水工程”成了海圖瓦窯嘎查草原上的地標,也是牧民們生活中的地標。水變甜了,日子有“底氣”了,燒出來的奶茶味道都不一樣了。 ![]() 有了水,養牛簡單了許多 5.6元+旺了草原的人氣 貢寶拉格蘇木海圖瓦窯嘎查有37戶人家,曾經為了改善用水,家家打有二十多米深的手壓井。手壓井打水是個力氣活,因為老年人壓不動,家里的年輕人不敢出遠門。現在自來水入戶,年輕人再也沒有顧慮,可以走向遠方。 因為“母親水窖”的扎根,家鄉已經改換面貌,和城市一般無二的生活“水”準松開了年輕人飛翔的“枷鎖”,同時也成為他們和家鄉最好的紐帶。對草原上的年輕一代來說,鄉愁是一個不起眼的水龍頭,他們在一頭,“母親水窖”在另一頭。遠方是暫時的拼搏,草原卻是心中舒適方便的家。 “母親水窖”給了草原人走得出去的選擇,也讓更多人“回得來”。 在王排長營子,幾幢新蓋的房子在藍天下格外出挑。這些房子,是返鄉人的手筆。這里曾經因為沒水,人家走得只剩六戶。現在水把草原的魅力激活,出走的人家又興致勃勃地回來蓋起房子,準備重新開啟草原生活。 有了“母親水窖”,曾經冷清的草原,再度熱鬧了起來,畢竟有水相伴的草原生活是怡人的。少了打水取水的煩惱,張艷梅也有了養花弄草的心情。她家新建了鍋爐房,不僅窗明幾凈,就連花花草草的每一片葉子,也都是干凈的。 ![]() 雨水洗凈藍天,“母親水窖”洗凈她的心情 ![]() 同村59歲的張桂蘭除了養牛,還養了4只鴨子、4只鵝和21只雞。她大笑著,窗臺上養的西紅柿秧子,在她的笑聲里翠綠著 ![]() 水給了萬物生長的可能,讓草原的日日夜夜有了不一樣的“人氣”、五彩斑斕的“生氣”和紅紅火火的“熱氣” “母親水窖”走過的二十年,是解決婦女及其家庭安全飲水的二十年,也是幫助項目地群眾拓展收入渠道的二十年。調查顯示,除了直接的家庭生活用水, 70的項目村表示集中供水直接幫助牲畜的出欄量實現了增長,30的項目村表示“母親水窖”項目幫助他們增加了外出勞動機會和外出務工時長。這70和30的進步,落到個人的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幸福。 “母親水窖”讓太仆寺旗草原的風景更加靚麗,為人們帶來了與華麗麗的風景相配的生活。 現在,草原的天空有多遼闊,草原人的生活就有多遼闊。 這遼闊,叫5.6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