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疫情沖擊,我國出臺了一些階段性應急性的減稅降費舉措,比如對中小微企業減免社保費等。這些政策將于今年12月底到期,一些地方人保局已經提醒企業明年1月正常繳社保費。不少企業想問,明年這些政策是否會延續?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疫情對中小微企業造成沖擊較大,尤其是小微企業仍需要政策幫扶,因此一定程度上社保費等特殊減稅降費舉措有必要延續。但受降費影響社保收支壓力加大,政策還需要兼顧財政可持續性,因此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近期北京市人保局公布了《關于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執行期限及有關事項的溫馨提示》,稱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下稱三項社會保險)免征和緩繳政策將執行到2020年12月底,中小微企業(包括以單位方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2021年1月起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將全額征收。2021年1月企業應繳社會保險費,應在2021年2月繳納。 為了減輕疫情沖擊,給企業紓困,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階段性減稅降費新政。比如今年2月至12月免征中小微企業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的企業,可繼續緩繳社會保險費至今年12月底,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 這些減稅降費政策是否延續備受企業關注。近期兩場會議中,可能釋放一些信號。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正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上述部署,考慮到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特殊困難仍需加以幫扶,12月2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明年一季度要繼續落實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在此基礎上適當延長政策期限。并將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實施期限由今年底適當延長。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近日在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明年宏觀數據可能比較好看,但是微觀層面可能并沒有那么光鮮。許多中小企業經歷疫情沖擊,可以說是大病初愈,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持來恢復元氣,一些企業也擔憂政策撤得太急難以承受。 “今年全年社保繳費政策實施之后,社保基金收支壓力也明顯加大,現在絕大多數省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了當期的收支缺口。同時,今年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采取了一些重大舉措,宏觀杠桿率上升超過20個百分點。這些措施都是必要的,但要考慮可持續性。”韓文秀說。 中國財政學會副秘書長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從保持政策連續性來看,一些減稅降費政策有望保留,比如針對目前經營遇到困難的小微企業、生活性服務業等稅費支持政策。不過減免規模較大的一些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可能不會延續。市場關心的社保費免征是否延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考慮到財政可持續性,繼續免征可能性不大。 “小微企業減免社保費政策一定程度上還有必要延續,當然現在財政收入也比較緊張,可能需要在兩者之間平衡。一種可能性是這一政策明年先延續一段時間,給市場穩定預期。”中央財經大學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表示,目前財政政策在穩就業、支持小微企業上仍發揮重要作用,有必要延續小微企業減免社保費優惠政策。 “宏觀政策不搞急轉彎,一些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不能一下子退出,比如減免小微企業社保費政策明年應當延續,但考慮到對地方財政收入沖擊大,延續時間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疫情防控情況靈活確定,比如可能先延續半年,再根據實際情況來看是否取消。”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實施社保助企“免減緩”行動,2-6月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共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5769億元,緩繳431億元,預計全年將為企業減費1.6萬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