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綠地控股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來了趟西安。用一天半時間,張玉良考察了6個項目,涵蓋會展、貿易港、高鐵站TOD、能源金融商務、西部第一高等。期間,西安、西咸新區主要負責同志,分別與其進行會見。傳遞出的信號是,加大投資力度和產業布局,多領域深化合作。 房企轉型的事,眼下備受關注。進軍文旅算是常規動作,還有造汽車的,做機器人的,大象轉身,各辟蹊徑。 綠地控股集團,似乎也愈發不再是原來模樣。從財務結構來看,綠地集團地產業務收入下降至43;基建、消費、會展、康養、科創等產業,則呈快速上升趨勢。這是一個“時代之問”:中國未來的房企,應該什么樣? 根據月初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釋放諸多信號。 尤其是對于“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強調。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國內大循環,就是擴大內需。其實不然——過去的生產循環,主要是需求牽動供給。如今需求牽引供給方面,中國基本產能過剩。將來的經濟循環格局,越來越變為創新供給創造需求。 面對新的發展邏輯,房企與城市化之間利益關系的審視角度,自然也在發生變化。那些傾向于參與創新、共創價值,而不是簡單分享城市化紅利的企業,會格外受到歡迎。 綠地控股集團的成功轉型里,有一個案例非常典型——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平臺,綠地集團建立起以全球商貿港為龍頭、以物流供應鏈為基礎設施、以線上線下零售為市場終端的一體化業務鏈,在全國23座一二線核心城市包括西安布局了貿易港分港15家、零售網點G-Super近100家。 ![]() 綠地貿易港開業至今,吸引了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的176家企業入駐,引進了進口商品20余個大類、8萬余款,平臺累計交易規模已超過500億元。 成為新增長點的同時,綠地貿易港也受到中央及各級政府的肯定,以及被中宣部評選為“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系列宣傳案例。再比如,城市化到了現階段,相較于單純的地產項目,像會展、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這些能夠為城市、產業、居民提供高質量配套的項目,更為迫切,盡管其投資大、實施復雜。這在綠地集團的布局中,亦頗多體現。綠地集團目前投建大型城市會展場館項目12個,展覽面積超過250萬平方米;在中國高鐵沿線重點城市落地“城際空間站”項目超過20個。 整體來看,綠地控股集團的轉型思路可以歸納為:鞏固房地產等原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向產業鏈上下游及關聯產業、協同產業延伸,開展“有限多元”經營,打造“生態圈”協同發展的商業模式。相對于跨界造車之類的路徑選擇,毫無疑問,綠地集團更傾向于在深度參與城市化進程中,尋求產業優化、轉型發展。 思路的轉變,必然帶來產業布局的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綠地集團目前基本形成“以房地產、基建為主業,消費、金融等產業協同發展”的綜合經營格局。 消費板塊,如貿易港、會展等,前面已有介紹;再如康養、科創板塊,目前重點聚焦長三角地區,均屬于高位起步;還有金融板塊,預計管理資金規模逾1000億。 這里著重介紹一下綠地控股集團的基建板塊,頗有異軍突起的態勢。眾所周知,綠地集團近年來,通過投資設立、收購兼并等方式,形成了包括綠地城投、綠地城建、貴州建工、江蘇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廣西建工等在內的基建成員矩陣。在此基礎上,綠地今年組建了綠地大基建集團,注冊資本200億元,營收規模僅次于六大央企建筑公司。 綜合經營布局給綠地控股集團帶來的直接變化是,房地產業營收占比穩步下調。2017年-2019年,房地產業在綠地整體營業收入中的比重,從53下降到46。2020年前三季度,綠地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417億元,同比增長16。 其中:房地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464億元,占比43;基建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334億元,占比39;消費等其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19億元,占比18。 綠地控股集團的轉型路徑,呈現出幾個顯著特點,或值得業內參考。其一是定位城市運營商,深度參與城市化。近年來,綠地集團多以戰略級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現,頗受地方政府歡迎。尤其得益于基建板塊的大幅崛起,綠地集團“投資+基建+產業+新城”的綜合開發模式,實施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能夠統籌安排各項重大城市功能的開發進度,從而在快速“出形象、出功能、聚產業、聚人氣”的同時,也為企業自身打造出一系列“糧倉”項目。 而且從國際經驗來看,隨著城市化的深入推進、人口結構的持續調整、建筑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開發與建造一體”也是房地產企業發展的長期趨勢;其二是綠地集團注重產業“生態圈”,不盲目跨界。在“地產+基建”的基礎上,綠地積極向產業上下游延伸,如商貿、會展、酒店、康養等,在生態集約和協同發展中尋求新價值。基于相對穩健的產業布局,其負債率逐年下降。為此,標準普爾多次調整期評級展望,并在報告中著重指出“綠地降杠桿的速度超出預期”;其三是“重倉”都市圈,投資布局更加聚焦。近年來,綠地集團進一步收縮海外項目,加快退出步伐,同時重點向國內有成長潛力的城市群、都市圈聚焦。 僅2019年,綠地控股集團在長三角城市群的投資規模就超過2000億元,來自該地區的收入,則超過總額的40、利潤超過總額的50。包括大西安都市圈,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近幾年頻頻到訪,也是投資和收入的重點板塊。 其實,從財務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投資結構和體制結構來看,綠地控股集團轉型的所有特征,都可以歸結為一點——這家上海灘成長起來的企業,似乎是個典型的“改革控”,里里外外,處處“開刀”。包括綠地集團引以為傲的基建板塊,也是不斷混改的結果。新時代新邏輯,也唯有改變,是永恒的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