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證券報主辦、北京金融街服務局特別支持的“錨定資管新航向 開啟轉型新征程——2020中國銀行業理財發展論壇暨第一屆中國銀行業理財金牛獎頒獎典禮”12月2日在北京舉行。在圓桌論壇環節,多位資管行業高管圍繞“新格局下資管發展新趨勢”主題,對于資管行業助力“雙循環”、布局養老金融等熱點問題作了精彩紛呈的觀點交流和碰撞。 參與討論的嘉賓認為,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下,資管機構應發揮自身優勢,適應新挑戰和機遇,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可持續的回報價值。 本次圓桌論壇由銀華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薪茗主持,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金旗、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旭陽、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顧衛平、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麗娜、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劍穎參與討論。 新格局下找準定位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金旗認為,“雙循環”新格局強調了國內需求的主導作用。從資管角度找自己的定位,就是要為國內大消費作出貢獻。他表示:“我們作為市場主體,要發揮內控嚴密、管理精細、風格穩健的特點,為廣大居民提供可靠的保值增值的理財產品,同時把我們籌集到的資金真正投資到國民經濟需要的產業中。” 張旭陽表示:“雙循環新格局使我們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去做行業選擇,去做資產選擇。以前我們的視野窄了一些,在數字化轉型推動下,在科創推動下,選好賽道、產業,可以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可持續的回報價值。” 顧衛平表示:“在儲蓄向投資轉換過程中需要提供創新服務,創新要靠資產管理,商業銀行有這個優勢。”他指出,從資產端看,隨著金融供給側改革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銀行理財應該是以投研為驅動,進行跨市場的全譜系的資產配置,尤其是要補上權益投資的短板。 劉麗娜認為:“經濟發展中的金融需求側存在痛點,理財子公司應運而生,它從商業銀行內部誕生,又是在資管體系下成長,可以在資管循環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張劍穎表示,在新格局下,保險資金在監管部門大力支持下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監管部門對保險資金做了很多政策放松,有助于保險資金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壓艙石、穩定器作用。 凈值化轉型繼續推進 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但打破剛兌和預期收益之間的沖突仍存在,各家資管機構在解決此類沖突上有何經驗? 張劍穎表示,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保險資管產品本身就是凈值型,過去沒有太多預期收益方面的困擾。“雖然我們沒有預期收益的概念,但具備穩定的收益,低回撤,低波動,在不同市場情況下都有持續的絕對收益。” 劉麗娜表示,打破剛兌必然是多方共同努力的長期過程。過去兩年,銀行理財凈值化取得長足進展,總體凈值化率快速增長,整個行業凈值化率超過40,明年凈值化率還會快速增長,這對行業而言是非常大、非常好的變化。她說:“投資端要做策略安排,針對客戶的風險需求,做低波動策略還是符合投資者偏好的策略。” 顧衛平表示,銀行理財群體是儲蓄客戶,絕對低波動的回報是這類用戶偏好的產品風格。在銀行理財轉型過程中,首先一定要把產品線理清楚,對每一類產品進行風險特征定級;其次要提升在市場波動中的組合投資管理能力;最后是要做好客戶分類、投資者教育和產品信息披露工作。 “打破剛兌并不等于把投資者一下子推到市場波動中,承受大風大浪。投資者有不同的風險偏好,不同的風險認知,從理財的初心來看,也希望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可持續的穩定回報。”張旭陽表示,資管機構需要通過產品組合、產品設計,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可持續回報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