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前一天,百度披露了小度科技獨立融資的消息。 吸引外界關注的同時,也留下了不少疑問:百度為何要在這樣的時間節點分拆小度科技,以及走向資本市場的小度將擔綱什么樣的使命?獨立融資,是否為智能音箱行業走出了一條新路? 畢竟從百度在2018年6月推出首款自有品牌智能音箱——小度智能音箱算起,前后不過兩年多的時間,即使小度智能音箱早已連續多個季度登頂國內市場銷量榜單,但智能音箱仍然被習慣性貼上“新物種”的標簽。 百度此時給出分拆小度的計劃,儼然有過一番深思熟慮。 01 當市場回歸理性 距離阿爾法狗引爆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的時間,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的態度逐漸從感性回歸理性。 特別是在資本市場下行的2020年,當寒武紀打開AI企業上市的閘口后,圍繞“人工智能是門好生意”的質疑層出不窮,大批還處于青春期的創業公司,被迫走出資本市場的溫室,直面商業化的敏感話題。 一些在垂直領域扎根的企業,著實打通了商業的閉環,但講述的商業故事并不性感:人工智能企業的毛利率普遍在50左右,遠低于SaaS業務動輒80以上的毛利率,而且僅僅是算力和數據標注就占到了成本的40以上。 原因也不難理解,當下的人工智能服務延續了傳統的項目制模式,幾乎所有的客戶都是定制化,需要根據業務需求標注全新的數據,需要結合應用場景寫一套新的算法,無法像傳統軟件服務那樣進行邊際成本為零的規模化復制。偏高的成本支出,無疑制約了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的想象空間。 如果說創業公司還有知難而返的權利,全面向AI轉型的百度顯然是“輸不起”的玩家,人工智能在商業化層面的挑戰,可以說是百度必須去解決的問題。 進入到2020年以后,百度AI的商業化進程進一步加速:先是在組織架構上打通了云和AI,確定了AI To B的戰略方向,然后在新基建的浪潮中陸續和國家電網、中國建材集團、上海浦東新區等重磅客戶簽署了技術合作協議,百度AI正在以百度智能云為載體向全面商業化邁進。 而為了降低人工智能應用的邊際成本,百度推出了飛槳企業版、知識中臺、AI中臺等通用基礎設施,試圖推動人工智能底層工具的標準化,繼而像福特發明的流水線模式那樣,為客戶提供自動化、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無可否認百度在AI商業化方面的努力,卻也存在一個“小問題”:無論是百度智能云還是立足自動駕駛的Apollo,以及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金融等衍生出來的黃金賽道,無不集中在To B或To G領域,在To C方向上仍相對貧瘠。想要徹底重塑外界對于百度的認知,以人工智能的視角重新認識和丈量百度,還需要在C端市場打造出新的殺手級產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度可以說是百度在C端布局的關鍵一環,也是AI商業化新路徑的優質標的。 02 小度的雙重使命 早在2016年的《互聯網趨勢》報告中,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就給出了預言:語音是最有效的輸入形式。 短短一年時間后,智能音箱就開始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以至于上演了一場速戰速決的“千箱大戰”,最終百度、阿里和小米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在巨頭們的補貼刺激下,智能音箱開始以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速度走進千家萬戶。 有些尷尬的是,智能音箱市場的熱鬧并未引起資本市場對語音技術的青睞,國內估值較高的人工智能獨角獸,大半和計算機視覺相關。最為常見的解釋是,語音交互設計的技術鏈條涵蓋聲學處理、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等,比計算機視覺要復雜得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商業變現節奏。 也就是說,小度科技獨立融資所關聯的,不只是百度在C端的商業化野心,還牽涉到資本市場對語音技術的真實態度。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小度以863萬臺的出貨量蟬聯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盡管外界對于智能音箱的銷量報告已經不再陌生,但對于百度而言,用戶體驗無疑是左右銷量的決定性因素,也意味著語音交互在用戶體驗上已經突破了某些閾值。 同時按照百度官方披露的消息,小度科技的首次融資由百度資本和中信產業基金戰略領投,IDG資本跟投,投后估值約為200億元。單從市值上看,小度科技已經與云從科技、深蘭科技等計算機視覺的頭部玩家持平,并且遠遠拉開了云知聲、出門問問等To B方向的語音技術類創業公司。 小度已然證實了新的可能:對于語音交互等入口級的技術而言,To C或許是更為適合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的商業化不只有企業級服務一種路徑。 當然,獨立融資還只是小度在資本市場的第一步。從互聯網時代跳躍到人工智能時代,新的入口背后是全新的商業模式,在商業營收和用戶體驗的博弈中,諸如廣告等傳統的商業模式可能不再適用。目前小度給出的答案是會員制,并在內容生態和技能服務層面動作頻頻,單是音視頻內容就整合了抖音、愛奇藝、B站、騰訊視頻等等。 類如會員制的商業模式能否跑通,還需要足夠的時間來驗證。但可以篤定的是,獨立融資的小度提供了窺探資本市場態度的窗口,大概率將影響百度接下來的戰略方向。 03 與之相關的猜想 同樣是在2016年,“劇中人”李彥宏做出了比“旁觀者”瑪麗·米克爾還要大膽的判斷:互聯網的下一幕就是人工智能的時代。 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百度的戰略一步步向人工智能傾斜,不僅是每年超過15的營收投入到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研發,百度大腦、飛槳、Apollo、小度等AI體系的業務數量越來越多,百度的移動互聯網生態也開始全面AI化。 如果說2016年之前的百度還是家互聯網公司,如今人工智能的元素恐怕早已超過了互聯網的占比。遺憾的是,外界對于百度的認知似乎還停滯于搜索引擎,即便百度在AI領域的投入和產出可圈可點,但百度近幾年的估值卻在持續波動,選擇性忽略了百度AI產品的營收增長和潛在空間。 小度的獨立融資乃至分拆上市的可能,不管是百度主動求變的結果,還是外部倒逼的革新,都是值得外界深思的現象級事件。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賽道,底層驅動力離不開技術,商業化又受限于技術的應用效率。以至于一些深耕語音技術的企業,在技術豐富度和“年齡”上普遍高于計算機視覺的創業公司,營收和估值卻無法和后來者相提并論。 然而當資本市場都開始下行的時候,坐等技術紅利期的出現已經不再現實,小度其實證明了另一種可能性:通過人群、產品和場景上的持續破圈,不斷擴展市場份額和應用場景,照舊可以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對于脫虛向實的人工智能行業來說,在資本市場仍然決定著行業爆發時間表的局面下,無疑需要小度這樣積極進取的“模范生”。 另一方面,百度對創新業務的策略也在發生改變,經歷過轉型的陣痛期后,正在拋棄以往保守的風格,走出原先的舒適區。至少小度的獨立融資事件已經告知外界,百度的技術布局已經從戰略謀定轉向商業落地。 做一個大膽的猜測,一旦獨立融資的小度被一二級市場所青睞,可以找到百度資源外的場景和入口,勢必會進一步夯實百度加速技術商業落地的決心,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新業務走向資本市場。 彼時哪怕百度不再刻意強調人工智能企業的定位,外界也將潛移默化地按照人工智能的估值邏輯重新審視百度的價值。 畢竟像百度這樣人工智能領域深耕多年的科技巨頭,不缺少技術沉淀,也不缺少對應用場景的判斷能力,所欠缺的恰恰是自我刷新的勇氣。 04 寫在最后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霸主,百度在移動互聯網初期轉型地慢了些。但在人工智能的機會面前,百度意料之中的上演了一次“大象跳舞”。小度獨立融資事件大概率只是百度AI商業化的一個里程碑,探尋技術商業化路徑的必然。 與之對應的一幕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傳出重估百度的聲音,有分析機構透過百度的現金流來估算百度股票的內在價值,也有機構利用分部對標在求和的方式估算百度應有的市值。 小度獨立融資或許也為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每當技術驅動型的企業找到了合適的規模化落地場景,往往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