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重大事件中,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無疑是其中一件。也由此伊始,人工智能逐漸被拉入了大眾視野。當人工智能為全世界津津樂道之際,“AI芯片”由寒武紀提出并率先實現。 一般來講,智能芯片包括通用型智能芯片與專用型智能芯片兩種類型。專用型芯片往往只是針對某個算法實施的硬件化開發,一般不具備指令集或指令集較簡單。而寒武紀主要研發的是通用型芯片,這種芯片可以支持不同類型、種類的智能算法,具有指令集。 2017年,寒武紀研發的全球首款可商用的深度學習處理器寒武紀1A處理器應用于華為手機,這款芯片也成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這便是寒武紀最初布局的終端IP場景,還在寒武紀1A的基礎上連續迭代,推出了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芯片。 而后,寒武紀并沒有停留在這一個點上,而是迅速布局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系列產品思元100和思元270,又于2019年推出基于思元220芯片的邊緣智能加速卡。至此,寒武紀由點及面,實現了終端、云端、邊緣端一體的產品線覆蓋,同時利用平臺級基礎系統軟件Cambricon Neuware,連接三端產品。 寒武紀這種“云邊端一體、端云融合”的發展戰略,可滿足云、邊、端不同規模的人工智能計算需求。 與此同時,寒武紀還率先提出了“AI+IDC”的產業融合概念,推出智能計算集群業務,將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數據中心,引領產業與標準的融合。在這項業務中,寒武紀也走出了與之不一樣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寒武紀CEO陳天石曾對外坦言:“作為一家中立的芯片公司,我們走最正統的芯片設計公司的路徑,把應用場景留給人工智能行業的客戶,而我們自己做大家的墊腳石?!庇谑?我們看到,寒武紀走的是安卓路線,只做基礎系統軟件,做獨立芯片公司,不做應用層,避免與自身的芯片客戶發生競爭,讓底層芯片與系統軟件都充分服務客戶和開發者。 事實證明,這種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成為了吸引許多客戶的一大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9年,寒武紀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9,618.15萬元,占比高達66.72,成為了寒武紀2019年收入的最主要來源。 近日,寒武紀披露了上市以來的第一份年中財報。這份報告中,展現了寒武紀在2020年上半年中在收入結構上的明顯變化。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了營業收入8,720.34萬元,其中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為997.51萬元,主要系2020年公司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產品實現規模化銷售;基礎系統軟件收入為1,000.80萬元,同時,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收入為12.79萬元,其他業務收入10.76萬元。 回顧前幾年寒武紀的收入時,可以發現,2017-2018年,寒武紀99的收入來自與華為合作的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2019年,其新增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收入,業務走向多元化。到了2020年上半年,寒武紀在“云邊端一體、端云融合”的布局下,多項業務逐漸“開花結果”。不僅是邊緣端產品思元2202019年11月推出在2020年上半年得以規?;瘧?營收實現0的突破,基礎系統軟件部分也完成了0到1000萬的營收增長。 寒武紀強勢的產品及生態布局,是其持續性投入研發的成果。財報顯示,寒武紀在2020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為27,739.22萬元,同比增長109.06,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18.10,遠遠超過了科創板的平均值。 截至8月17日,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表明,45家科創板公司發布的半年報合計研發費用為24.14億元,同比增長15.5,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為12.81。如此來看,寒武紀“研發投入同比增長”以及“研發投入占總營收比”分別為其他科創板企業的7倍和24.8倍。 寒武紀無疑是國內AI芯片的拓荒者,對于研發投入的持續“大手筆”,換取的是研發效率,而這也是芯片行業中決定勝負的關鍵之一。雖然成立僅4年,但在這4年間,寒武紀每年都會推出和迭代新產品。要知道,國外的芯片設計公司,以及其它在A股上市芯片設計公司,基板上平均的迭代周期是1-3年。 另外,高素質研發人才也是寒武紀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并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財報顯示,截至2020 年6月30日,寒武紀員工中有74.98為研發人員,研發人員中有76.07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 有了持續的研發投入,以及高精尖的人才保障,寒武紀的專利數量也在不斷飆升。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累計申請的專利為1929項,按照專利地域可分為:境內專利申請1361項,境外專利申請430項,PCT專利申請138項;按照專利類型可分為:發明專利申請1882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23項,外觀專利申請24項。此外,公司還新獲得了軟件著作權6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2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