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竹林供給側多目標產出技術支撐鄉村振興對接會在衢州衢江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國家林草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聯合衢江區人民政府主辦,浙江省政協農業農村委、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等相關領導和來自河南、四川、貴州、廣西等4省5縣的省外領導嘉賓應邀出席,中石化BP、世紀聯華、云集等多家科技扶貧對接平臺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為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機遇,代表們以科技支撐竹業發展、賦能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針對浙江一畝山萬元錢的實踐、特色森林村莊的未來村莊構建之路、農林商品數字化品牌構建、竹林供給側多目標產出技術應用、扶貧模式創新、科技+竹產業以及浙江精準幫扶的經驗和窗口效應等展開熱烈討論,為打造竹子“重要窗口”、實現竹子創新科技支撐“三進平臺”融入打通農產品最后1公里打好基礎。 竹子是浙江省重要的自然資源,竹產業是山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是脫貧攻堅沖刺、鄉村振興接棒之年。竹子科技如何打造“重要窗口”支撐鄉村振興、如何進一步做好貧困地區和加快發展縣的精準幫扶成效鞏固、增強、提升已迫在眉睫。 衢江區副區長方勇勝做對接會主旨演講 衢江區副區長方勇勝指出,衢江是四通八達的通衢之地、山水秀麗的生態福地、放心農業的示范高地、鄉村振興的先行之地,森林覆蓋率72.9,有4個國家級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水利風景區,竹產業資源豐富,現有竹林面積46.3萬畝,立竹總量7000萬株,資源儲量列全省第四,是浙江省竹子主產區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竹炭生產加工出口基地之一。據了解,近年來,衢江區以做大做強竹產業為主線,持續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推動竹產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發展。通過“基地+農戶”帶動更多農民參與,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規模;通過“專家+項目”組建竹產業研究院和院士專家工作站,不斷夯實產業科技支撐;通過“品牌+市場”規范產品標準,拓寬銷售渠道。 與會專家、領導們聽取中竹中心科研成果匯報 近年來,在國家林草局和省林業局的支持下,竹子中心和亞林所、浙農林等各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竹子為對象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探索,圍繞低產竹林高品質提質增效、竹木菌、草、藥、動等多復合經營、夏筍竹資源挖掘培育等,研究集成竹筍食味和安全品質提升關鍵技術、毛竹筍材兩用林培育、竹林分類經營與定向培育、竹+藥與竹+菌復合經營、竹林供給側多目標產出培育技術等等,對地方竹產業形成了有效支撐。 吳鴻教授等專家、領地實地調研竹林經濟 浙江省政協農業農村委吳鴻副主任、信陽市政協副主席光山縣委劉勇書記、信陽市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委書記張冬梅等領導專家深入竹園,實地調研竹林經濟。浙江省政協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省林業局一級巡視員吳鴻教授認為“一畝山萬元錢”科技富民模式已成為浙江鄉村振興的新亮點、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和現代林業經濟的新樣板,也是探索竹子領域“重要窗口”的可能途徑之一,可以從新模式創新、新業態培育、新人才培育、新產業延伸等角度,充分發揮林業科技推廣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重要作用。竹子中心負責人在研討中指出,技術如何轉換為經濟,可以嘗試打造全產業鏈閉合的發展模式,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應做好產品市場的技術支持。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相關專家對竹子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窗口”建設作了詳細指導。 和途科技創始人馬川分享未來村莊之路 市場力量的銜接是鄉村振興的關鍵1公里。和途科技、中石化BP、紀聯華生、云集等鄉村振興和市場扶貧專家指出竹子科技可以在鄉村幫扶植入小微服務產業及運營為切入點,積極探索竹林下經濟創新技術的應用,以竹林為載體的林產品會越來越豐富,技術熟化后量質提升,要在重視生產和加工,解決供給側低效、無效產品向高品質產品轉化的同時,探索打通農林產品從農民手中到消費者手中最后1公里,努力促進各地美麗鄉村建設轉化為美麗經濟,探索打通“兩山理論”轉化通道的可行實踐。 此外,與會代表先后前往衢江區新田鋪康養綜合體、“益年堂”林下經濟示范點、謝高華改革擔當精神傳承館、柯城區“智多張西”參觀學習。張西村的“智多張西”項目以村集體經濟主導的產業思維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引進杭州和途科技優社團隊實施全周期管理及運營幫帶服務,因地制宜,引導村民實現商農切換,在過程中植入竹林供給側多目標產出技術,支持整村產業興旺。探索實踐未來村莊之路。“張西模式”不僅使得當地農業特色產業增產增收,更是實現了農、文、旅齊頭并進的良性融合式發展。 與會代表實地調研優社團隊運營的“智多張西”與竹林復合經濟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