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意思的是,近年來在短視頻平臺上,國內原創歌曲卻出現了大爆發,無論是早期的《答案》,還是后來的《少年》,音樂通過短視頻的能量而放大。關于中國音樂的未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似乎浮出水面,推動中國音樂行業轉型升級的,或許會是短視頻。今年6月22日,抖音正式推出了子品牌抖音音樂,并同時啟動“2020抖音看見音樂計劃”及“抖音音樂人億元補貼計劃”。抖音音樂負責人曹楨表示,抖音音樂將從收入和流量兩個維度為音樂人提供支持,鼓勵更多音樂人堅持音樂夢想,幫助更多音樂及音樂人被看見。抖音音樂的一系列動作,或許將是音樂產業轉型升級的另一個開始。 音樂行業轉型升級的“深水區” 盡管音樂產業的變革勢在必行,但卻長期陷入了一場膠著戰中。不同于短視頻的“橫空出世”,音樂產業的升級迭代需要沖破傳統唱片工業形成的固有利益格局,實現一次符合當下時代背景的利益再分配,這顯然并非易事。總體來看,音樂行業經歷了兩次“變天”,一次有關數字化,一次有關新場景。在數十年前的傳統時代,音樂產品通過“唱片公司+樂評媒體”的方式進行渠道分發,樂評人話語權較大、媒體的評分推薦能夠直接影響唱片銷量,而實體唱片的終端銷售則依賴于線下門店的打通。但在互聯網所帶來的數字化浪潮下,實體唱片、磁帶連同隨身聽、CD機逐漸退出大眾消費舞臺,用戶可以更便捷地享受數字音樂,音樂行業也因此成為虛擬經濟的代表。音樂播放器、線上音樂平臺成為最重要的唱片渠道分發入口,普通用戶也可以在海量音樂中“用腳投票”,獲得更多的選擇權及個體影響力,專業樂評媒體的地位也隨之下降。數字化在分發體系變革的同時,釋放了音樂產業的供需能量,改變了用戶消費結構,克里斯安德森曾通過對數字音樂行業的洞察總結出“長尾理論”,并用于描述互聯網經濟模式。與此同時,隨著短視頻成為主流內容消費形式,無形中為音樂作品提供了新的用戶場景。抖音成立之初便是主打音樂短視頻社區,如今更是擁有了強大的流行音樂造血能力。不難發現,抖音已經成為流行音樂的發源地之一,并影響了各大音樂平臺的相關榜單排名。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場景,同時塑造了大眾用戶的音樂審美偏好,相比于音樂平臺而言,短視頻對音樂行業未來的影響更加深遠。由此也不難理解抖音音樂此次推出“億元補貼”+“百億流量扶持”看見音樂計劃的背后動機,通過短視頻端可以更直接地實現新用戶場景下的音樂產業全方位變革,實現用戶、平臺、音樂人的三方共贏。曹楨表示,通過深耕音樂賽道,抖音音樂未來希望成為全網最大的音樂創作者平臺。 為什么原創音樂人這么難? 互聯網數字化在無形之中將各大音樂平臺們推向了版權大戰,相互爭奪頭部歌手的分發大權,但本質上卻并未解決音樂產業上游創作的數字化難題,例如唱片制作周期依舊較長,無法快速匹配多變的用戶需求,再例如唱片公司主導下的頭部音樂供應量充足,但民間原創的長尾音樂供應卻依舊相對乏力。不難發現,“供給側難題”一直是音樂產業滯后的重要癥結所在。近年來原創音樂、獨立音樂的興起,可以看做是在主流唱片公司外,對多元化音樂審美、長尾音樂消費的有效補充。但問題在于音樂人的商業化渠道一直相對狹窄且低效,并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專職音樂人尚且存在收入波動大的情況,民間音樂人就更是如此,這也導致我們過往始終難以吸引并培養出龐大且優質的原創音樂人群體。根據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張豐艷工作小組發布的《2019中國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數據顯示,全職音樂人僅占12,兼職做音樂仍是大多數音樂人的現狀,即便去除所有學生群體的受訪者,發現音樂行業的兼職音樂人占比仍高達80,其中非音樂行業的兼職音樂人人為絕大多數,占比近60。 音樂人普遍兼職的背后自然是收入和業務的不穩定性,報告中還顯示,近半數非學生音樂人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近四分之三的非學生音樂人收入在5000元以下。在生存的現實背景下,音樂很難養活音樂人,大多數兼職音樂人事實上是依靠對音樂藝術的熱情而苦苦堅持。兼職原創樂隊王加魏樂團和專職音樂人張宇樺的親身經歷更能形象說明音樂人群體的艱難處境。王加魏樂團成立近20年從未解散,但由于收入低且不穩定,最終被迫從全職音樂人轉為兼職音樂人,樂隊兩位成員王延衡和魏文太如今均考入公務員就職于相關地區司法系統,音樂創作只能在日常工作之余進行。根據王加魏樂團透露,在早期全職做樂隊的時期收入非常低,靠在酒吧駐唱一天一人也僅三四十元收入,由于收入不穩定,白天又在琴行里打份工才得以維持日常開銷,而純粹的原創音樂收入幾乎沒有。即使在近年來入駐一些音樂平臺后,依舊難以獲得穩定的推廣曝光及收入扶持以支撐其再次全職投入音樂。而即使是在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職音樂人張宇樺也經歷過音樂行業的不穩定,根據張宇樺透露,不少專職音樂人的專輯收入并不穩定,在他自己的低迷時期也只能靠開培訓班當老師來維持開銷,由于今年疫情影響,許多線下及培訓也因此被迫暫停。王加魏樂團與張宇樺更像是音樂人群體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解決原創音樂“供給側難題”的背后,在于如何破解原創音樂人的收入及商業化困境。 原創音樂人的黃金時代 ![]() 盡管音樂熱情可以支撐個體不計回報地持續創作,但從宏觀視角來看,顯然并沒有良好的利益機制來支撐音樂產業不斷向前迭代升級。讓受到用戶認可的原創歌曲獲得本應該擁有的商業價值認可,是本次抖音音樂人億元補貼計劃的出發點,也是音樂產業的破局點。短視頻平臺不僅在移動互聯網場景下能夠持續推動流行音樂風潮,還擴充了音樂使用場景,并將音樂與視覺化、舞蹈化表現相結合,視聽舞等多種元素的綜合表達,已經成為未來文娛產業消費的明顯趨勢。本次抖音音樂推出的“億元補貼計劃”和“抖音看見音樂計劃”在“收入”和“流量”兩個層面對原創音樂人進行扶持,意在激活長尾原創音樂人的創作積極性,扶持中國原創音樂群體。根據抖音官方透露,在“抖音音樂人億元補貼計劃”早鳥計劃期間,超過80的簽約音樂人都開始從補貼計劃中獲得收入。而所有抖音音樂人還可以優先參與平臺的其他項目,獲得額外流量曝光、專業指導、行業合作、線下演出、直播電商等機會,不僅解決音樂人職業發展上升通道問題,也幫助音樂人的收入多元化。前文所提到的兼職原創樂隊王加魏樂團,便通過一首《我的小寶貝》在抖音上獲得了1029萬相關視頻使用,連續兩個月稅前月收入突破2萬元,對于樂隊成員而言是意外驚喜。而音樂人張宇樺亦通過諸多鋼琴曲作品收獲了廣大用戶的使用認可,活動開啟后首月收入亦過萬,對張宇樺而言屬于意料之中。 ![]() 相比于常規的補貼活動,抖音音樂的補貼計劃更類似于“音樂合伙人”的模式,通過用戶的作品使用量與收益直接掛鉤,刺激音樂人自我驅動地創作。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抖音借助推薦算法,可以實現音樂作品的精準分發,即使是小眾音樂、獨立音樂人也能獲得精準受眾,讓作品得到藝術與商業上的雙重認可,放大原創音樂行業的長尾效應。7月16日,抖音音樂宣布“抖音音樂人億元補貼計劃”全面上線,面向全體音樂人進行開放,將惠及更多的原創音樂人群體。原創音樂人的收入問題是音樂產業良性循環的起點,抖音的補貼計劃或許能讓以往“歌紅卻餓死作者”的尷尬成為過去時。可以發現,抖音正在迅速搭建完整的音樂平臺生態體系,以實現對音樂人的全方位扶持。抖音連續三年推出看見音樂計劃,前兩屆便吸引了3.4萬參賽者,本次的抖音“看見音樂計劃”開啟僅三周,曝光量就已經突破了40億,參賽歌曲超過了2萬首,參賽歌曲累計播放量突破5500萬,參賽音樂人累計漲粉2700萬。“看見音樂計劃”將通過賽程激勵、直播事件、線下活動、藝人聯動等多種方式為音樂人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多元化收入渠道。毋庸置疑,音樂產業的新一輪變革才剛剛開始,當數字化遇上短視頻,音樂行業將會從全方位進行重塑。正如曹楨所說,從長遠趨勢來看,抖音正在逐步從“神曲制造機”升級為音樂行業的基礎設施,音樂的宣推、行業的發展會越來越離不開短視頻的支持。在當下如火如荼的音樂版權大戰背后,折射的卻是對長尾原創音樂人群體的選擇性忽略,抖音的億元補貼計劃雖然看上去簡單直接,但卻能夠真切實在地改善原創音樂人的收入及生存困境,激勵更多普通人走進音樂行業。不難預見,借助短視頻平臺的力量,音樂行業正在走進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中,中國原創音樂或許也將迎來黃金時代,而抖音音樂有望成為未來中國音樂產業的關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