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環保公益活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20年地球一小時(中國)”主題熄燈活動以線上形式進行。今年延續了2019年“與自然共生”的主題,口號為“以生命之名,為地球發聲”號召公眾關注全球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此次活動將由WWF、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和北京民合國際交流基金聯合主辦。 今年是“地球一小時”進入中國的第12年,借助積累多年的社會影響力,2020年“地球一小時”將攜手政府、企業、媒體等合作伙伴,在“與自然共生”的大主題下,從杜絕野味陋習、改變消費習慣、減少食物浪費等三個方面共同倡導和推動社會各界一起為地球減負,為地球發聲,共創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2019年,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有100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威脅,超過25%的物種受到威脅。這一嚴峻的現實要求采取強有力的全球行動,以確保人類和地球的可持續未來。 因此,2020年必須成為各個層面的“全球行動年”,廣大的社會民眾,特別是正在創造和改變未來的年輕人,必須用實際行動為地球發聲, WWF提出三個具體倡導。 杜絕野味陋習,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讓生活更美。食用野生動物是自然界失衡的開始,也是人類健康危機的開端。早前,我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會同時長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下發公告決定自1月26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全面禁止人工繁殖場所野生動物轉運販賣,禁止一切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這一史上最嚴野生動物管控措施凸顯了提升公眾意識的必要性。讓公眾了解非法或不受管制的野生動物貿易除了有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還需要關注該類貿易對野生動物種群本身及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影響。 改變消費習慣,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讓自然更美。雖然塑料有許多有價值的用途,但過度依賴一次性塑料還是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后果。全球每分鐘賣出100萬個塑料飲料瓶,全球每年使用5萬億個塑料袋,而這些塑料制品近一半是一次性的。據調查,目前每年有超過800萬公噸塑料流入海洋,造成每年10萬只海洋生物死亡及其他破壞。因此, WWF認為,消費者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企業商業行為的變革,改變消費習慣,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做可持續生活踐行者。 減少食物浪費,選擇可持續生產食材,讓身心更美。有資料顯示,在全球范圍內,不負責任的食品生產、分銷和低效管理造成的大量浪費,威脅著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以及地球本身。今天,全球超70億人消費了地球自然資源的1.7倍,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0億,食品需求量將翻一番。因此, WWF建議,公眾在選擇美食時,應以生命之名心系地球,減少食物足跡,實現飲食多樣化,葷素合理,減少食物浪費。 “保衛地球,保衛生生不息的世界,也是保衛我們在這顆星球上繁榮昌盛的權利。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爭,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力量與才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戰斗號角已然吹響,希望以地球一小時作為我們出發和變革的起點。讓環保超越一小時,讓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地球守護者!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才可以扭轉地球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WWF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盧思騁說。 作為全球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 WWF致力于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確保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降低污染,減少浪費性消費的行動。自1980年正式進入中國,從開展中國大熊貓保護至今已有四十個年頭。 今天, WWF在中國的工作已經擴大到物種保護、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教育、氣候變化與能源、野生物貿易、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等領域。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在生物多樣性減損嚴重的今天,“以生命之名,為地球發聲”需要政府的支持、制度的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提增強以及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積極呼吁更多機構、行業企業、消費者參與到自然保護及可持續發展中來,我們堅信,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