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齒輪易創COO劉雨晴受競合“攻疫”公益創業直播課邀請,向數千名創業者分享教育企業戰“疫”干貨,與眾多教育從業者共度時艱。 2020年春節前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席卷全國,線下企業分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教育也迎來了新年的“至暗時刻”。1月27日起,“延期開學”, 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等調控政策相繼出臺,隨后,眾多省、市教育部門也針對疫情叫停線上教育機構業務…… 劉雨晴表示,總覽疫期的一體兩面,疫情加速著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讓互聯網發揮出潛藏的經濟價值。從齒輪易創服務過的企業來看,數字化程度較高的教育企業受到的沖擊會更小一些,他們恢復生產的抵抗力會更強一些。 如果把線下教育企業也看成一條生產線,疫情期間,我們可以看到從內部生產這部分,大家整齊劃一的向線上遷移,遠程辦公,拉微信群或者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更深入的管理。在外部交換這一部分,一些有線上業務的企業著力點在數字化營銷,在線上流量紅利期,收割更多用戶,多數的線下教育企業措手不及的利用免費的直播平臺開課,提高課程質量是這些企業長期思考的問題,來留存用戶,提高口碑。 教學質量為永恒KPI 互聯網的很多玩法在教育行業是行不通的,教學質量是教育行業恒常的KPI。就當前行業狀況來看,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相對匱乏,而且大量的優質資源其實并沒有被信息化,這導致線上的優質教育資源更加稀缺,已有的信息化的資源與教育分散還沒有進行體系化的管理。 教育企業做線上布局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打造優質的教學內容,其次是用戶獲取和口碑維護。第三點是規模化和復制。整個教育行業的商業模式更多面向的是家長,用戶體驗面向的是孩子,這導致企業線上輸出內容的把控和用戶之間的交互的運營難度就會很大,所以即使是一些線下的機構往線上轉型的時候,也要去思考獲客和持續的裂變到底應該從哪些場景去切入。第四點是同質化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因為教育行業前幾年的同質化競爭就已經很激烈了,那經過這波疫情之后,很多企業如果都會去轉到線上的時候,一定是給企業帶來了很多機會,所以對于長期真正在教育行業的企業來說,互聯網或者線上這樣的一套工具,它一旦出現了以后就不會再消失了,企業就必須去做出改變。 產品思維賦能教育線上化 產品思維是去思考如何去打造一款服務,從打造一款服務轉化到如何打造一款或多款的產品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業務。以有形或者是服務的形式的產品為中心,包括用戶選擇我們的用戶行為分析,包括我們的用戶產品形式,內容體系,界面的交互設計我們的營收模型,市場策略包括人才匹配服務體系,你整個運營的數據收集產品的迭代方式,還有你的人才激勵等等,是一個非常綜合的體系,任何一個必要環節的缺失,一定都不是真正的產品化。 劉雨晴認為,教育企業的產品思維應用首先要去定位明確用戶群體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點是去梳理自己的業務,打造MVP所謂的最小可行性產品。第三點就是結合內容運營還有技術數據打造完整的閉環。 用產品化的思維去思考業務,會從四方面利好企業發展。第一個是規模化,所謂的規模化就是產量越大的時候,生產成本可能越低,雖然企業在產品化的前期投入會比較高,但它更容易規模化,產品成本如果攤到單個用戶的身上,其實是非常低的。第二就是品質。企業第一步可能去挖掘80%用戶的20%的共性需求來開發產品,將更多的投入去聚焦到核心需求上,這樣就更容易保證品質,再通過一些標準化的個性功能,滿足更多人的需要,擴大用戶群。第三,產品化的方式可以幫助企業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因為整個互聯網環境其實是一個相對來說變化較大的環境,和傳統的業務不一樣的地方是互聯網永遠是基于客戶需求而不斷變化。第四點是提升企業的競爭壁壘,在品牌差異化等維度都會讓企業脫穎而出。 企業產品化基礎設施 疫情之下,很多教育企業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這些企業業務產品化之后,至少不會讓他們的業務完全停掉。對此,劉雨晴分享了兩個典型線下教育企業產品化案例,他們的產品化布局將疫情對自身業務的影響降到最低。齒輪易創正在幫助很多教育客戶度過疫期,通過產品技術去幫助企業優化和重構業務。 智能線下早教中心通過內部的信息化系統,打通用戶課程、運營管理,實現他們的靈活化和智能化,搭配軟硬件的結合,可以做更好的體驗。劉雨晴介紹道,齒輪易創打造的整套系統中,包括了很多功能:客戶管理,學員管理,銷售管理,課程管理和活動管理,門店設置。現在這個系統,能夠維持員工基本的工作協同。 智慧校園項目更多的是面向公立院校,目前很多學校的信息化水平極其有效。齒輪易創幫助北京的一些中小學做教學管理系統,這里面通用型的產品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行政會議、教育網盤、在校溝通、校園日歷和自然申請等等,另外我們會幫學校去做線上的統一內容管理的課件模板,保證教師對外輸出的這些內容具有統一的品牌性,還可以幫助老師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可以幫助他們將這些課件的知識積累出來,可以做到知識積累以及技術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