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在旗艦機小米9的發布會上,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透露,小米9可能會是小米最后一款低于3000元的旗艦機,暗示了小米旗艦機即將漲價的意圖。在手機市場飽和、零部件持續漲價的大環境下,國產手機廠商紛紛進入高端市場,與蘋果、三星爭奪市場份額。盡管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華為手機已經在高端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不過在上游產業鏈以及軟件系統方面,國產手機與蘋果、三星的差距依舊明顯,一味拉高價格,只會斷送了國產手機的高端夢。 小米進擊 作為小米2019年的旗艦產品,小米9成為關注焦點。目前,小米9已經在京東商城開啟預約,截至記者發稿,預約量已經突破25萬部,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 小米9基礎版定價2999元起,透明版定價3999元起。雷軍在發布會上表示,此次小米9的價格有所提升,但小米永遠不會放棄性價比,會堅持緊貼成本定價的策略,價格的提升其實就是成本的提升。 他指出,成本上漲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方面是元器件價格的普遍上漲,另一方面,小米9導入了更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此外,小米的研發投入也在不斷加大。2018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超過了40億元,而且還在不斷加碼。 值得注意的是,雷軍稱,這可能是今后小米旗艦機最后一次低于3000元了。一直以性價比為特色的小米,除了去年發布的Mix3故宮特別版價格達到5000元以上,其他均在4000元以下,雷軍在此次發布會上透露的信息,意味著小米將不再局限于中低端市場。此前,包括雷軍、林斌等小米集團高層曾先后公布手機配置,強調價格不低,提前為習慣于追求性價比的“米粉”們做好心理建設。 事實上,小米的高端之心早已按捺不住。從小米旗艦機這幾年的價格走向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早年,小米連續幾代手機的定價都以1999元為標桿,不過近幾年來小米系列的定價一直都在走高,去年發布的小米8定價為2699元起,較1999元提高了35%,今年的小米9又在2699元的基礎上提升了300元。 此外,小米去年還宣布將紅米品牌獨立,在業內人士看來,小米的策略和華為一樣,未來小米將走高端路線,對標華為,而紅米走中低端路線,對標榮耀。 追求更高利潤 小米的漲價并非個案。如今,國產手機四強的定價持續走高,其中華為手機價格的增幅最大,其去年發布的旗艦Mate20保時捷定制版定價達到16999元,OPPO、vivo的定價也一路走高,vivo NEX雙屏版標價達到4998元。 資深消費電子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現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甚至全球手機市場的增速已經開始大幅下滑,手機市場開始從大盤式增長階段轉向侵蝕式增長階段,也就是說,手機企業要想實現自身市場份額的增長,就必須掠奪競爭對手的份額,在此情況下,過去的價格戰變得不再現實。 全球知名調研機構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機市場容量為3.98億部,同比下降10.5%,多個品牌銷量持續下滑。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市場觀察報告,在2018年三季度全球整體智能手機市場下滑5%的趨勢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反而增長了19%。 “中國智能手機現在已經發展到存量市場的階段,主要通過手機的升級換代來實現增長,而不是原來把功能機更換為智能手機的增量市場。伴隨著這樣的典型特征,手機廠商要拿出足以打動消費者的理由來鼓勵他們提前換機,而不是像前幾年一樣給出更低廉的價格。”梁振鵬說。 此外,產經觀察家、釘科技總編丁少將指出,過去幾年,以千元機為代表的中低端市場競爭過于慘烈,雖然對于拉升銷量有幫助,但企業的利潤水平和品牌形象無法得到提升,向高端靠近,是品牌升級和提升利潤水平的需要。 據了解,自2016年起手機元件的價格就開始不斷上漲,特別是DRAM內存芯片的價格上漲幅度最高,而且手機的內存容量也不斷翻倍增長,小米9的內存容量達到12GB,元件成本的上漲也是導致國產手機企業提高手機定價的原因。 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品牌的利潤分布情況顯示,蘋果攬獲62%手機市場利潤,三星拿下17%份額排名第二,而國產手機與蘋果的差距更明顯,華為為8%,OPPO為5%,vivo為4%,小米為3%。 品牌力軟肋 發力高端必然是國產手機的出路之一,目前,華為、小米、OPPO、vivo都建立了自己的高端產品線,能夠覆蓋5000元左右的高端市場。但在專家看來,做高端手機不能只是單純地拉高價格,而是要用技術創新提高品牌溢價,用體驗征服消費者。 丁少將指出,單個產品線的高端化不能掩蓋品牌力整體不足的問題,再加上核心器件無法自主研發,軟硬件生態體系短期難以構建,大部分國內品牌還無力繼續將價格上探到6000元以上并取得規模出貨,與三星、蘋果相比差距仍很明顯。 梁振鵬則認為,在五六千元價位的高端市場,國內手機企業能夠占據一席之地的還非常少,沒有真正打開局面,只有華為表現還可以。“因為在五六千元甚至更貴的手機市場,國產手機需要直接去跟蘋果、三星競爭,盡管目前看來蘋果和三星的市場表現有所不振,但產品依然有很強的說服力。” 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市場觀察報告顯示,蘋果公司占據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市場47%的份額,其次是三星,市場份額為22%,華為第三,市場份額為12%,vivo和OPPO都以5%的市場份額居第四,小米排第六,市場份額為3%。在600-800美元價位的市場上,蘋果的銷量占比為61%,而三星占據了21%的份額;在800美元或更高價位的市場中,蘋果的主導地位上升到79%。 當然,國產手機有自己的優勢。梁振鵬坦言,在用戶界面、用戶體驗、續航、快充以及拍照效果方面,國產手機品牌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和創新。“但是,國產手機最大的缺點就是上游的產業鏈一片空白。蘋果雖然沒有自己的工廠,但是可以自主研發芯片,三星就更不用說了,三星手機絕大多數上游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自己生產的,能夠自給自足,還可以供應給其他廠家,比如攝像頭、內存、閃存、電路、屏幕、CPU等。但是國產手機廠商基本做不到這點,除了華為在個別的高端機型能夠自主研發和設計芯片,其他廠家在高端核心技術領域都沒有什么建樹。” 在軟件方面,梁振鵬指出,國產手機基本都使用谷歌的安卓系統,而蘋果使用自己的iOS系統,這是技術上的一大差距。谷歌一旦開始收取專利費,手機廠商的成本會更高,利潤會更低。 去年10月,根據谷歌新的歐盟Android協議,歐盟的安卓手機廠商已經開始向谷歌支付每部設備最多40美元的軟件使用費,來獲得包括Play商店在內的多款谷歌移動應用程序。 另外,產業觀察家洪仕斌指出,除了小米之外,國產手機廠商還沒有一家具備較完善的生態系統,而蘋果從蘋果商城、 Pay到地圖導航等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在用戶體驗方面,越完善的生態系統越能加深消費者的體驗感受。 因此,國產手機廠商不僅要增強自身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競爭力,還要加快操作系統、生態系統等軟件方面的研發。 北京商報記者 石飛月/文 宋媛媛/制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