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互聯網醫院以全新的身份在醫療圈出現了。 1月16日,京東正式宣布京東互聯網醫院宿遷分院上線,將互聯網+醫藥服務再升級,并接入了互聯網醫院醫保支付。這意味著京東互聯網醫院從原本的碎片化服務,到與公立三級綜合性醫院的系統性互聯網醫療服務,也表明,京東走出了打通互聯網+醫療健康“醫+藥+險”的第一步。 相比BAT以及大多互聯網醫療公司,京東進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時間并不長,此次重拳出擊醫療領域的底氣在哪? 落地宿遷:向互聯網醫院舊模式的告別 在入局互聯網醫院一事上,電商巨頭京東有些“姍姍來遲”。 當2016年互聯網醫院第一次爆發的時候,由于國家政策不明晰、商業模式成迷,京東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步伐,走的相對保守。2017年3月,以銀川形成首個互聯網醫院集群為標志,互聯網醫院迎來第二個發展高潮,此時,京東仍然沒有開始分食這塊蛋糕,而是在同期上線了醫藥B2B交易平臺“藥京采”。當2017年底互聯網醫院的“先行者”微醫、好大夫在線開始全國范圍的復制和擴張之路時,京東正式進入了互聯網醫院這個細分。 2017年12月,京東互聯網醫院正式上線試運營。用京東集團副總裁辛利軍的話來說,京東是“后起之秀,雖然入局晚,但更能讓京東知道如何避免前人掉入過的‘坑’。”因為在早些年,并不是在所有互聯網醫院執業的醫生都具有線上的處方權,而網售處方藥的合規性,又一直是大部分醫藥電商玩家們的“敏感話題”。 隨著國家對于互聯網醫院的態度從松綁到認可,再到著手監管,互聯網醫院迎來了新一次的發展高潮。 此次上線的京東互聯網醫院宿遷分院仍然是“互聯網醫院”,但如今運作模式已大不同。在一年前京東互聯網醫院初次上線時,京東曾耗費龐大的人力和財力,廣納全國三甲醫院的醫生,以多點執業的“入駐”模式運營,這與大多互聯網醫院的“套路”無太大差異。 而這一次打造的“京東互聯網醫院宿遷分院”,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直接“搬”入京東互聯網醫院,京東以其平臺資源和技術,為其進行智慧醫療服務升級提供支持。 在落成儀式現場,辛利軍表示這是我國公立醫院與平臺型互聯網醫院的首次線上線下一體化合作。互聯網醫院的“湯”沒換,但此次落成成為了京東互聯網醫院向舊模式的一次告別——互聯網醫院不是某一公司的主導,也不是單個環節的片面合作,而是通過聯動醫療、醫藥和醫保,促進流量下行,資源上行,京東醫藥總經理金恩林將其描繪為“微笑就醫曲線”。 對于京東互聯網醫院來說更具有突破性的是,持有宿遷市醫保卡的居民除了可以在改互聯網醫院享受在線咨詢、復診/慢病管理等服務,在該院醫生開出電子處方后,患者可以在京東大藥房上綁定醫保賬號,享受與線下等比例的藥品報銷。 醫保的接入一方面給京東醫藥電商業務帶來線下的流量,另一方面,患者在線上的購藥行為數據也有跡可循,進一步推動醫保控費。 京東的底氣 不得不承認,雖然在互聯網醫院的布局上慢一步,但與BAT一樣,京東互聯網醫院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京東互聯網醫院前行的“底氣”。 跨界在商業巨頭中已是常見做法,至于京東能不能做好“互聯網+醫療健康”這件事,不少業內人士是存疑的。但先別著急,我們或許可以從京東的板塊布局和優勢鏈來分析。 京東切入醫療健康始于2016年5月上線的京東大藥房,這是京東在醫療領域布局的重頭。據此前媒體的公開報道,京東為其大藥房“配備”了從前端銷售、供應商管理到倉儲管理、客戶管理及配送、售后管理等全鏈條的零售管理系統,這是其與傳統線下藥店不同的地方。 互聯網醫院是京東集團繼布局藥房后走的第二步。京東互聯網醫院依托京東APP,提供掛號、體檢、疫苗以及部分互聯網診療的服務。據京東方面提供的數據,上線一年后,其已連通了8萬多名專家、20多萬名醫生、近千家二級以上的醫院。 以京東大藥房和京東互聯網醫院,京東再擴展了兩大板塊布局:醫藥B2B采購平臺“藥京采”和智慧醫療服務。藥京采在京東大藥房的上游把控藥品采購、流通等環節,提高其醫藥零售體系效率。智慧醫療服務則負責作用于賦能醫院和政府,通常以京東的大數據為支撐為“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提供解決方案。 從京東大藥房、互聯網醫院、藥京采到更為寬泛的智慧醫療,實際形成了京東“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產業發展思路:首先連接醫藥和患者,其次連接醫生和患者,最后完善“醫+藥+險”閉環。除此之外,云技術、金融服務、物流等等力量,同樣是其“互聯網+醫療健康”布局不可或缺的配套基礎設施。 如將目光放至京東層面,可看出京東打造互聯網醫院的另外“三板斧”:京東最引以為傲的物流體系、始終未停下的對外醫療投資和金融業務。 京東在全國78個城市運營著486座倉庫,總面積超過1000萬平米,并在2017年實現300億元的營收;對外投資方面,京東集團及其子公司已被公開報道的醫療領域投資有13起,合計金額近10億元;在金融方面,京東也已將金融+醫療深入融合,推出了多款商業保險產品,并逐漸與互聯網醫院的診后環節相結合,推出慢病管理平臺。 與圈內大多互聯網醫療企業先入局搶位、再拓展行業資源的路線不同,這位“后起之秀”的風格十分獨特:先鋪路,再入局。在當下,雖不好評判這兩種路徑孰對孰錯,但擁有“底氣”后,會迎來相當可觀的“加速度”。 長遠看,京東互聯網醫院將攪動千億基層醫療市場 大健康曾在2018年發布“從‘非主流’互聯網醫院的崛起,看互聯網醫院未來六大趨勢”一問中分析,互聯網醫院會走向“開放”和“融合”,現有互聯網醫院將轉向完整建設智慧醫院。隨著京東互聯網醫院宿遷分院的上線,這兩點趨勢更加凸顯。 正在同時變化的是,基層醫療市場正在成為醫療產業中蠢蠢欲動的一匹“黑馬”。盡管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是當地的三級綜合性醫院,但“宿遷”仍可以視為當下“互聯網+醫療健康”在基層發展的一個縮影。 此次京東互聯網醫院落地的宿遷,是江蘇省中一個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的地級市,但從2018年GDP數據來看,宿遷市位于江蘇13市最末,為2052億元。在全市內,僅有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家三甲醫院。 可以從京東的動作看到的趨勢是,與實體醫院共同打造的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醫院,正在逐漸走出一線城市和三甲醫院,并開始將流量下沉。 一般來說,基層醫療市場被劃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是一甲、二甲醫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第二曾是縣域市場,第三層是區域性的醫療集團。據國家衛健委統計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0萬個,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4.6萬個。 基層醫療機構的特征除了“多”,還包括覆蓋面廣、分散、輻射人群量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所涉及的產業鏈還是一片待開發的沃土。京東意要進軍這片“土地”,不是沒有它的考量,也恰好存在巨大的發展機會。 在新醫改逐漸深化、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建設逐步落地的過程中,作為互聯網醫院的發起方和運營方之一,企業面前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這不僅表現在率先搶占94.6%的醫療機構的商業機會,還體現在,若服務方能夠在合規的監管下將患者的醫療健康數據橫縱打通并加以應用,這意味著其也同時搶占了醫療健康大數據的產業先機。 金恩林也表示,“宿遷”是京東互聯網醫院在互聯網醫院上的樣板,未來會與更多二級醫院合作對接,實現“線上一張網、線下多節點”的一體化醫療網絡。除此之外,還將擴延網絡和服務邊界。 這事兒能成嗎?靜待京東的下一次“出洞”。 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消費升級與社會辦醫大潮下,醫美、體檢、全科診所等角色紛紛站上醫療健康行業的舞臺,它們在公立醫療機構的另一頭唱響高歌。大健康頻道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聚焦民營醫院、診所、互聯網醫院、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和醫生集團等細分,歡迎推薦與約聊。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系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