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龍卷風談之色變,因為它的破壞力每次都會帶來巨大損失。 但恰恰有一群“風暴追逐者”,他們狂熱地追逐龍卷風,捕捉這種震撼的自然景觀,留下令人瞠目結舌的畫面和影像,也為研究龍卷風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氣象學家發現,龍卷風的能量級甚至可以跟原子彈匹敵。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久遠,龍卷風既然蘊含著巨大能量,是否也可以被人類利用呢? 有一位院士曾說:人類對龍卷風的研究還很低級,里面可能蘊含重大的基礎理論,有可能挑戰人類現有的知識體系,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在中國唯一的科技城——綿陽,一群曾經為強軍強國目標而奮斗的科學家,正為此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張維智,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曾任職某國防科工研究基地。2002年,他開始了對龍卷風能源利用的大膽創想。因為自然界的龍卷風不可控制,所以他把研究方向定為人造龍卷風。把龍卷風的能量機理為人類所用,將巨大的能量轉換成電能,以更高效率實現可再生能源價值,是他及其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夢想。 2011年,張教授的“人造龍卷風發電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于2012年在香港國際專利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并于2013年正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2016年,張教授與全息能源創始人黃晨和他的團隊聯合成立綿陽全息能源科學研究院,開始對“人造龍卷風發電技術”進行系統研究,并提出一個創新型的清潔能源系統解決方案——龍卷風能源利用系統。 無獨有偶,在大洋彼岸,加拿大電氣工程學士、海軍氣象學專家Louis Michaud也正致力于“人造龍卷風”的研究并同樣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與加拿大研究團隊不同的是,全息能源“龍卷風能源利用系統”采用系統整合思路,不僅把龍卷風的能量原理應用于發電領域,還集成了太陽能光熱、垃圾與工業余熱回收利用等多項可再生能源利用手段,構建“多能一體”基礎熱能供給模塊,因此全程供熱連續穩定、超低碳排放,可以實現24小時持續發電。 對于這群科學家們,“人造龍卷風”是一個尚待開發的能量源泉,這項技術一旦推廣應用,將有可能翻開新能源史上一頁新的篇章。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不斷開采導致它的枯竭,新能源的開發勢必成為主流。 無論中外國科學家,都不會在未來能源的創新發展中缺席。古語常道:“時勢造英雄”。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曾以此段對話喻英雄:“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此中的龍,說的是中國古代的“龍掛”,也就是龍卷風。 以龍喻英雄,放在這群研究“人造龍卷風”的科學家身上,再合適不過。 他們是一群匠心筑夢的人。世界上最美好的詞匯是“奉獻”:白云奉獻給藍天,才會那樣飄逸;江河奉獻給大地,才會那樣激蕩……正是有了科學家們“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奉獻精神,才有了人類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 作為新時代能源創新的生力軍,全息能源以他們為楷模,將堅定地在“人造龍卷風”能源利用的道路上與中外科學家攜手并進。藉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全息能源于10月26日登陸全球傳媒黃金口岸——納斯達克大屏、時代廣場路透社大屏、北京中關村大屏同步發聲,向所有致力于人造龍卷風能源利用的中外科學家致敬,以此激勵更多科技工作者為人類能源發展砥礪奮進。 有一位院士曾這樣評價全息能源科學家: 你們不是一般的人, 你們的研究進展一小步, 有可能是人類進展了一大步, 你們是肩負了能源變化使命的人。 正是這樣的箴言這樣的信任,激勵著所有全息人以實際行動和奮斗精神,踐行“還地球一片潔凈”的偉大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