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打開支付寶9.9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體驗:在首屏下方,赫然推薦你的前女友——這顯然超出了打開“支付寶”這樣一個應用所作的心理準備。 從2014年在新加坡的螞蟻金服高層會開始,支付寶走上了去工具化的漫長曲折的道路。通常人們討論最多的是支付寶的“社交夢”,但其實支付寶變革的宗旨一直都是“回到場景”。 在支付寶9.9,支付寶終于跨過了紅海,走向西奈。這場漫長的“出埃及記”,用兩年時間走完了第一階段。 一年前,2015年7月支付寶的版本更新被稱作“12年歷史中最大一次進化”,而此次更新9.9所帶來的沖擊,絲毫不遜于支付寶首次開通“商家”和“朋友”板塊。 將“記錄生活”這種社交展示功能提到首屏,加強社交關系鏈聯系與推薦——支付寶把原本讓位于支付金融功能之后的社交,一舉推到了最前臺,“社交”變成支付最重要的配角。 換而言之,從支付寶9.9開始,“場景”在支付寶中高于功能。如果說2014年螞蟻金服高層還在討論如何去工具化,那么這一次改版,無疑標志著“去工具化”之路已經明朗,之后支付寶如何搶占手機上的若干超級入口App的排位。 有趣的是,支付寶舉著社交大旗“過紅海”,并沒有想象中的驚心動魄。事實上在2015年支付寶推出朋友板塊后,應用打開數據和用戶活躍數據都大規模上升,基本實現了運營的預期。在官方看來,進化到“記錄生活”是一個理所當然之舉。 但從業界格局來看,這其實并不是順流而下的繼承關系。如果說支付寶9.0是在用戶資金流通的過程中輔助提供交流功能,那么支付寶9.9則把資金流通弱化為“場景”中諸多的功能之一。從覆蓋支付,走向覆蓋整個場景。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變化。把“支付”兩個字換成“生活”。 毫無疑問,對大部分用戶來說,是拋不開對支付寶工具屬性的既有印象的。愈發的便利與新增的功能,是一種量變,但還遠遠沒有到把生活都遷移到支付寶上。打個比方,在微博或者SNS上看見前女友頂多算一種尷尬,在支付寶看到則可稱之為驚嚇。此次改版引起的爭議,將遠遠超過支付寶歷史上歷次改版,包括去年首次推出支付寶藍那次。 那么,此次改版對于支付寶來說,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嗎? 無論回答是否,都有足夠多的論點和論據。 而從純產品的視角,或許能獲得新的啟發。Facebook前高管Dave Morin在2010年創造Path這個“私密照片分享網絡”的點子時,恐怕想不到這種時間流的產品形式將深遠地影響世界上最大最快的移動互聯網市場。Path的社交網絡基于手機通訊錄——在最原始的產品形態中,手機通訊錄被認為是“私密”的邊界。 在微信推出朋友圈時,基于的是已經耕耘一年的“微信好友”——彼時這個概念已經有別于通訊錄好友與QQ好友,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社交關系鏈。 而支付寶的“記錄生活”,將面臨一個基于全新的社交平臺,而重建社交關系鏈的過程。這與Path和微信的路徑都不一樣。 但支付寶并非沒有抓手,恰恰相反,支付寶手握“信用”這個更高維的殺手锏。來自真實世界的社交與資金關系數據,給支付寶帶來重新定義“私密”的機會。畢竟,與支付寶同一陣營的數據工廠們,還有淘寶、還有高德地圖、還有阿里云平臺上的諸多真實世界的數據。支付寶可以從中挖掘、推動而誕生的新服務,還有很多。 記錄生活,僅僅是一個起點。 馬云一直主張的“DT時代”(數據處理技術)思想,支付寶此次改版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后端的大數據積累、前端的運營準備都有不錯的成績,伴以整個業界都在全力發展的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支付寶有機會改變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格局。此世不變更待何時。 由此可知,無論是技術驅動還是市場驅動,支付寶的這一變動都是大勢所趨。而支付寶與微信的移動互聯網入口爭奪戰,又要上演新的一季。 但此次可能與此前的線下支付大戰不同,最精彩的并不是在對既有資源的爭奪,而是回到了拼運營上。畢竟,在支付寶去工具化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一直都不是微信,而是支付寶的用戶,和他們的印象。 有趣的是,在這個社交與場景的戰場升級的同時,另一邊的支付大戰仍處于膠著狀態。更為精確的比喻是,線下支付是一場戰役,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戰線犬牙交錯;而社交一役,更像是一場馬拉松,此次版本更新標志著支付寶已經跑到了半程。后半程所需要的決心和戰略,此次版本更新已經表達的無比清晰。但具體的戰術,還要等支付寶的后招。 可以預見的是,與此前支付寶在產品上老成持重一年一更的穩定節奏相比,大舉切入生活場景后意味著更密集的小更新與小功能。這在已經多年靜好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圈里,是一件重新喚起活力的好事。 正如前文所說,一個“記錄生活”只是開端,支付寶所能承載和想象的空間更多。而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可能帶來驚喜和啟發的移動互聯網故事,不會少了支付寶這一抹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