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四川省原汶川縣桑坪中學的師生代表一行9人31日抵達碧桂園集團總部,與十年前熱忱幫助他們在廣東實現(xiàn)異地復課的親人們見面,一起重溫那段震后重生的難忘經(jīng)歷。“‘十年情依舊,感恩復課行’,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我們早就想要回家了,一定回來看看碧桂園的親人們!”領隊王澤文老師說。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fā)生后,當?shù)卮笈I岜粴В蝗f多名學生面臨復課難題。碧桂園集團創(chuàng)始人楊國強聽到新聞后放心不下,直接致函廣東省委領導主動請纓,將桑坪中學1500多名師生接到廣東異地復課一年,這也是汶川地震后組織的首例初中整建制跨省異地復課。 聽說汶川的“孩子們”回來了,楊國強特意前來看望,剛一見面師生代表就圍上來跟“楊叔叔”熱情握手寒暄。十年一瞬,當年的孩子們如今都已經(jīng)長大成人。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師生代表逐個自我介紹,回憶十年變化,言談中充滿了對廣東、對碧桂園的感激之情。 “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批學生是7月1日6點多到廣州火車站,當時正在下雨,”王澤文回憶說,一下車看到廣東碧桂園學校的師生已經(jīng)等候多時,學校為每一位師生都準備了生活用品,連指甲刀都有。之后,碧桂園方面為這批學生特意配備了心理輔導老師、醫(yī)生,學校食堂還專門請了兩位川菜師傅照顧伙食。“這如同親人般的細致關懷讓我們一生難忘。” 當年就讀初二的陳第利說,平時想起廣東、想起碧桂園,就會經(jīng)常翻看當年復課留下的照片。“那是我們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去科技館,現(xiàn)在想起來都像是昨天發(fā)生的事情。前幾天知道可以再回到這片充滿愛的土地,激動得好幾天沒睡好!” 如今已是大學老師的陳代麗充滿感情地說,自己是“出生在汶川,卻成長在碧桂園”。“碧桂園的親人們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從地震陰霾中走了出來,讓我明白自己原來不是一座孤島,讓我堅持讀完高中、大學,如今也能夠給別人帶來美好。” 業(yè)余時間陳代麗也積極幫助家鄉(xiāng)人銷售農副產品。碰上客人購買當?shù)剀嚴遄樱偸菐椭暨x又大又紅的。“這種水果我們當?shù)亟凶觥魈摇@是一份感恩,將大愛傳遞下去努力回報社會,這是我從碧桂園學到的!” 當年讀初一的王光強如今是四川阿壩州一家知名電商企業(yè)的負責人。大學畢業(yè)時,他選擇通過電商平臺創(chuàng)業(yè),幫助大山里的家鄉(xiāng)人民銷售農產品,帶動更多人致富,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我至今記得當初楊叔叔跟我們說,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一顆奮斗的心。”王光強動情地說,楊叔叔一路奮斗的經(jīng)歷激勵著自己,在心中早早種下夢想的種子,“我將帶著感恩的心努力創(chuàng)業(yè),更好地回報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 與來自汶川的師生代表們見面,楊國強也特別高興。他專門讓人拿來一幅掛在辦公室墻上的照片,那是當年他和復課學生們在一起的合影。他指著上面的人逐一核對,仔細詢問“孩子們”現(xiàn)在的情況。 在楊國強看來,學生們最應該感謝的是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愛護,當年正是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的關心支持和協(xié)調安排,桑坪中學師生最終順利來到廣東復課。“碧桂園的成長趕上了改革開放好時代,能夠為社會做一些事情,這是最讓人開心的。”他說。 座談會上,師生們還為楊國強及當年組織復課工作的梁熾娟、吳錦倫等老師獻上了羌族的羌紅和藏族的哈達,一舉一動都注入了深深的感恩之情。楊國強說:“看到你們健康成長,過上好日子,我很開心。你們就像我的孩子,看到你們懷著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我也很感動。” 接下來的幾天,師生代表一行還將回訪碧桂園實驗學校、國華紀念中學、五邑碧桂園中英文學校等復課點,重溫當年那段難忘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