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點網訊 邱娟)過去五年,全國旅游經濟整體上揚,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兩位數水平。2017年,全國旅游總收入達到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1%;人均旅游消費穩中有升,達910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這為住宿業的回暖提供了有效的助力。此外,“營改增”、“特色小鎮”、“精品旅游飯店”及“旅游民宿”標準等政策的推出,又進一步促進了旅游住宿業的發展。當下各大酒店集團也緊握發展機遇,加速發展。 客房增長率達到6.6% 中國民族品牌強勢崛起 據邁點研究院(MTA)發布的《2017-2018年度中國旅游住宿業品牌白皮書(精華版)》數據顯示,經過20余年的發展,2017年底,國內高端酒店品牌的拓展速度首次超越國際高端酒店品牌,客房增長率達到6.6%。回顧過去三年中國高端酒店市場品牌的變化,國內高端酒店品牌與國際高端酒店品牌的差距正逐步縮小,民族品牌正在崛起。 近三年高端酒店品牌影響力差異 我國民族酒店品牌發展歷程只有20余年,相較于動輒50、60年發展歷史的國際酒店品牌仍有一定經驗積累差距。但從近三年高端酒店品牌影響力趨勢來看,國際高端酒店品牌在深耕中國市場的同時,也間接催化了中國民族品牌的成長。截至2017年底,國內高端酒店品牌與國際高端酒店品牌的影響力差距縮減至45.1,而三年前這一差值還是83.8。可以說,20多年前實現從無到有的民族品牌,近年來完成了令人驚嘆的跨越式發展。 奮戰“規模” 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在中國民族品牌的跨越式發展過程中,規模數量的激增是最直觀的表現。以目前最被看好的中檔酒店市場為例,2008-2017年,中國中檔酒店市場由7萬間客房增長到47萬間客房,10年時間,市場規模實現近7倍擴大。2015年及2016年中國中檔酒店客房規模增長率超過30%,2017年客房增長率也高達27%。得益于中國大眾消費升級浪潮,中檔酒店市場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但這其中以錦江、首旅、華住為代表的國內頭部酒店集團競爭最為明顯。 據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發布了“2017年度中國飯店集團60強”名單顯示,錦江以5493家酒店和567970間客房數蟬聯榜首,華住以3746家酒店、379675間客房位居第二,排名第三的首旅酒店數量為3539家、客房數為373561間。對比2016年度錦江酒店數增加了770家,華住和首旅也彼此對換了位置。在跑馬圈地的過程中,每個酒店集團都想最大化擴大自身的規模,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和樂隊花車效應。而在三大頭部酒店集團之外,更有區域酒店品牌的強勢破局,勇抗大旗,比如開元,書香、金陵、岷山、華僑城、曙光、舜和、城市名人、天港禧悅等。 未來,在利好政策的持續支持下,國內旅游住宿業必將迎來更高效匹配的供需關系、更多元規范的發展進程,穩步完成需求與技術等因素強烈刺激下的新轉型。但是橫亙在中小型酒店集團和強大市場競爭力面前的則是無數的挑戰和問題,有的來自于外部競爭,有的來自于內部管理。而對于一個有生命力的生態管理體系而言,外部競爭問題不足為懼,反倒是內部的問題讓人寢食難安,如股權問題、人才問題、資金問題、管理水平和品牌創建等。 強化項目盈利能力 鍛造市場競爭力 任何品牌的成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天港禧悅為例,2010年第一家酒店正式開業,隨后每2年開業一家,直到2015年開始才實現每年1-2家的增長,而今年則從2家起步。這樣的發展速度相較于其他成熟的酒店品牌而言不可謂不慢,但完全體現了一個品牌成長的過程。從市場定位、產品研發打磨、客戶積累、人才培養以及經營管理模式一步步摸索走來,天港禧悅始終以盈利為目的,通過直營模式經營驗證,成功錘煉出盈利模式。定位商務接待與中產家庭消費,天港禧悅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堅守餐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以“創新中國風生活方式”為引領,打造“餐飲與客房融合發展”的產品模式,成為酒店業革新者。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天港酒店集團創造了5億的營業額,6000萬的利潤,而這僅來自于已經營業的11家店。換言之,天港禧悅每開業一家都能順利并在短時間內實現盈利。但擁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并不意味著就能迅速擴大規模。天港禧悅的成長只是眾多酒店品牌的一個縮影,從一家店到一個集團再到成功實現連鎖化的發展有漫長的路需要走,這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誰能成功且迅速的攻克難題,誰就能更快的晉級,占據優勢。 如何有效縮短進程,打造品牌口碑,實現盈利性的規模化增長成為發展中酒店品牌關注的焦點,就此,邁點將組織一場線上沙龍,定向邀請本土酒店人一同探討,為中國民族酒店品牌的發展出謀劃策,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