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民勞動力的老化、減少,水生蔬菜傳統種植,很難再突破產量和質量。另外,我國可耕地不斷減少,土壤環境污染,糧食、蔬菜生產風險增加,而利用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技術,可在江河湖泊之上,在無數礦山塌陷區,再造千萬畝新的綠色土地。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技術,對我國蔬菜生產乃至整個農業發展具有前瞻性、顛覆性的作用。現謹介紹水芹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技術、應用范圍和發展前景,與國內外同行共研之。 1 自然水體無土種植的歷史及發展前景 利用天然水體、在水面采用簡易設施、不用土壤種植各種植物以獲取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技術,稱為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技術。和動輒幾百萬投資的營養液無土栽培相比,前者是富翁的金牌,后者是草根的飯碗。在前人的基礎上,成功創造了多種材料制作的水面浮排種植水芹等農作物,無需犁田,無需拔草,不怕連作重茬(適時換水即可),不但實現了長江流域四季生產,高產優質,還因其生長速度快,吸污力強,被一些地方用來治理生活污水和畜、禽、魚等動物的糞肥,在農村水體修復行業引起了反響。 2.1水芹品種的特性及其栽培優勢 我們選育的水芹周年生長、四季常綠。耐寒、耐熱性均;強,生長速度快,長江流域一年收割5次左右,一年可以收割1萬千克以上的凈菜,病蟲害少,幾乎不打藥,安全環保。 2.2自然水體無土水芹種植方法 我們和河北省廊坊市蓮韻苑水生花卉研究所聯合研發以工程塑料為材料制成(己獲國家專利)水芹浮排,透氣性好,牢固耐用。將種苗種植在浮排上,根須會自動伸展到水下,然后互相纏繞成為一個整體。水芹的根須長度,秋冬有70多厘米,最長1米多長,在水里自由地吸收營養,不會給水生動物造成憋氣的弊病,還可增加水體溶氧量,有利于水生動物和水芹自身的生長。待水芹長到45—50厘米時,便可出售。 3 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水芹菜的應用模式 3.1露地高效種植模式 我們自2003年起,即開始種植水芹,開始采取的是安徽桐城水芹四季收割苔管的傳統模式,但是,只要夏季氣溫達到27度以上,水芹質量即變得低劣,再者,遇到洪水,排澇不及時,水芹便大批死亡。后來不斷選育耐熱品種,不斷研發無土種植技術,取得了顛覆性的進展。 3.2 北方溫室栽培模式 水芹菜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食療作用,已得到北方不少消費者的認可。但北方缺水,如何進行水面無土種植呢? 2014年1月,河北涿州,我們和一家公司進行了溫室水面無土水芹的種植試驗,利用溫室地坪低于地表的現有優勢,不需另外動土,用塑料膜鋪在地面和四周,就形成了一個“溝渠”,放入水,加上腐熟的農家肥,浸泡數日,放上浮排,即種植水芹。僅40天,株高己達到50厘米。成為一道風景,許多人前來現場購買。 3.3畜禽養殖治污模式 我國目前治理養殖場的污染,大多采取“堵”的辦法,要么,封殺養殖場,要么,即使花去巨資搞所謂的達標排放,依然不能攔截大量的富營養進入江河湖泊。我們在國內幾家養殖場的污水里,種植無土水芹,以其廢水、沼液做養料,水芹生長迅猛。經過水芹40天的吸收凈化,原來百姓投訴不斷的臭水塘,變漂亮了,已經開始養魚了。 3.4魚菜混養生態模式 據安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生物系王旭明、匡晶的研究報導,水芹菜對污水凈化效果顯著:經兩次試驗,對污水中的總氮、氨氮均有明顯高于對照的吸收和去除效果,分別達到 66.7%、72.98% 和 95% 、100%,同時,對污水中的總磷、水溶性磷的去除效果也明顯高于對照,吸收率分別高達 73.7%、86.3% 和 93.85%、100%。2014年,在北京密云縣高密度養殖鱘魚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養鱘魚的水體終年冷涼,夏季適合水芹生長,一般夏秋季35天收獲。二是冬季水面結冰20—30厘米厚,水芹的上部雖然枯死,但來年照樣自己發芽。說明和密云縣類似的氣候,野外過冬是沒有問題了。 3.5屋頂綠化種植模式 2013年5月,我們在海南省海口市的郊縣,進行了屋頂種植水芹實驗,樓層是三樓,面積20平米,自從屋頂種植了水芹之后,種植戶家里頂層的空調再也沒有開過。水的消耗問題:自第一次加水之后,基本就靠雨水補充。其水芹除了家里放心食用之外,還饋贈親友。這個種植模式,收集了雨水,綠化了屋頂,美化了生活,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極好補充手段。 3.6水體景觀美化模式 水芹菜耐寒性強,當別的植物枯黃蕭殺之際,它的綠色依然是那樣鮮艷奪目。近年來,水芹浮排己做成多種形狀,可與茭白及其它水生花卉結合,形成高低錯落的植物景觀, 植物下面是網箱養魚,做到養魚、治污、收菜、造景、旅游、科普六位一體,相輔相成,解決了因水體污染禁止網箱養魚的難題。 自然水體無土種植已經從原來的種植四季水芹、西洋菜,發展到水稻、小麥、荸薺、慈姑、子蓮等作物。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從小微水體到湖泊河流,都有了它們綠色的身影。種植者,從草根農民、養殖場開始,已經發展到政府的河道水體修復。農民種植,水體修復,養殖場即將形成一個集團軍作戰的優勢,為剿滅黑臭水體,為巧抗洪水災害,做出積極的貢獻。自然水體無土種植,將是我國新時期農業不可避免的的一場革命,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他吧。 五千年農耕至此升華,彩棹為犁,長河碧波翻稻浪。 十三億國人齊心治水,白云為田,大漠黃沙種漁歌。 (鮑忠洲 徐善新 崔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