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也有過這樣的體驗:家里買了四件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產品,分別是智能的燈、空調、冰箱和洗衣機,為了可以更好地使用它們,于是手機上多了 4 個新的 App,還專門在手機桌面上建了一個智能家居 App 的集合。 現在這種煩人的情況可能要被改變了。9 月 6 日,vivo 在北京的 X23 新品發布會上,首次對外發布 vivo IoT 戰略并正式推出「Jovi 物聯」。 擁有超大廣角鏡頭和光感美學漸變設計,并且各項性能都有提升的 X23,固然是用戶的焦點,但一同發布的「Jovi 物聯」則顯示出了 vivo 以手機為中心的行業野心:vivo 希望能夠聯合眾多合作伙伴,通過統一的技術標準,讓智能設備能夠無縫聯結起來,為消費者創造便捷的智慧生活體驗。 IoT 開放生態聯盟,不僅是連接設備手機是人們最常使用的智能產品,也是真正的流量入口終端。因此這一類設備最有可能成為 IoT 尤其是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 但 IoT 行業里,卻有著兩個不得不提的痛點。 第一個是智能設備廠商需要為各種各樣封閉、私有的生態去做適配,浪費了大量的開發資源。第二個是消費者買回的智能設備并不能互相聯結,在每個不同的產品或者生態上,需要使用特定的 App,體驗太過煩雜。 就目前而言,IoT 產業被分割成支零破碎的眾多小生態,讓眾多的開發者無所適從,也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要將不同品牌的智能設備廠商拉到一起,并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形成共識,制定標準,對于想要作為 IoT 平臺的 vivo 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vivo 智能互聯戰略的發布會上,我們看到包括美的、TCL、大華樂橙、極米科技等十多家業內知名品牌,已經成為 vivo 萬物互聯的合作伙伴。同時「Jovi 物聯」這個 app 將在 9 月 30 日開放下載。 而這距離 7 月初的 IoT 開放生態聯盟第一屆第一次全體成員大會,才剛剛過去兩個月。當時的會議上,vivo 與合作伙伴共同決定,為消費者提供完整的、便捷的、智慧的、安全的智能家居體驗,為聯盟伙伴提供開放、低成本、公平的跨設備廠商互聯解決方案,建立一個全開放的智慧生態體系。 聯盟的具體行動包括:
對于智能家居廠商而言,他們只需要做一次適配,就能夠被聯盟中的所有手機廠商兼容。他們還可以通過手機的內置 IoT App 帶來用戶覆蓋,實現提升設備激活,獲取更多的曝光以及新用戶。 對于用戶而言,買回來的智能設備,能夠使用同一個 App 控制,同一個品類的產品能夠使用同樣的交互,那么產品的體驗會變得更加便捷和省心。 在此看來,廠商和消費者的痛點,都可以得到解決。 vivo 作為手機廠商,缺乏核心的交互設備,做智能家居并非他們的強項。但作為跟消費者連接最緊密的終端設備廠商,如果不能給用戶提供良好的體驗,可以說是一種體驗的缺陷。 因此 vivo 有責任也有義務,憑借自身所擁有流量以及入口,為智能設備之間的連接、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清障。 今年 Q2 的出貨量顯示,vivo 和 OPPO 的出貨量共計約為 41%。但他們最大的優勢在于「開放」,其次才是用戶基數大。而這個基數不僅僅是手機廠商,應該是聯盟中眾多品牌的用戶量。 IoT 開放生態聯盟,可以說是在將多方的優勢整合,為手機廠商、智能設備廠商和消費者提供聯結并創造價值。 vivo 對物聯網的理解,超乎我們的想象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的概念已經被提出近 30 年,但這個產業的現狀依然難以讓人滿意。 即使帶有「智能」稱號的產品層出不窮,消費者的生活場景里陸續進駐各種不同的智能硬件產品,布局 IoT 業務的企業也已經迫不及待地公布自己的硬件銷售收入…… 但事實上,這些碎片化的智能產品「物」,并沒有真正聯結形成一個「網」。 為一個烤箱開發一個 App,這不是物聯網。那些只是作為功能存在的所謂智能剃須刀、智能酒瓶和智能比基尼,不是真正的物聯網。 1991 年最早提出物聯網 IoT 概念的凱文 · 阿什頓曾經這樣說道,他并不認為這些產品真正理解物聯網。 然而在「Jovi 物聯」以及發布會上那條 vivo 對未來物聯世界暢想的短片中,我們發現,vivo 對人工智能以及 IoT 的理解,充滿了讓人興奮的想象力,也讓人甚為向往。 vivo 做的是一個連接角色。表面上,vivo 和合作伙伴通過達成共識,讓消費者買回來的智能燈在所有控制中心,也就是手機上,體驗是平滑一致的。 本質上,IoT 是對現實生活的數字化,因此 vivo 是在將人與現實中的數字世界連接起來。 物聯網沒有大規模發展,原因除了是生態的封閉和碎片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新的交互方式,或者是沒有一個新的串聯能力。 在目前智能燈的使用場景是這樣的:睡覺前要關燈了,拿出手機打開廠商的 App,點擊屏幕上相應的按鈕。 這樣的操作,并沒有比起床按一下墻上的物理按鈕簡潔,頂多是天氣冷的時候不用跑出被窩。事實上,這種把控制智能設備的遙控器換成手機的操作,這并不是真正的互聯。 真正的互聯,需要實現場景聯動。應當如 vivo 暢想 IoT 未來場景的短片結尾處所展示:女主角對 Jovi 說了一聲「晚安」,然后房間的燈暗了下來。 短片結束,我們可以想象得到:Jovi 會讓空調自動變成睡眠模式,按照用戶睡前習慣播放白噪音或者冥想音樂,同時把明早的鬧鐘也設定,拉開窗簾的裝置也被設定啟動時間。 在這些場景聯動中,人工智能就是將設備和場景真正聯結起來的能力,其本質是「數據 + 場景 + 服務」的聯動。因此,在 vivo 萬物互聯生態里,Jovi 是連接的控制核心。 如此看來,vivo 早在發布 vivo NEX 和 人工智能助手 Jovi 的時候,就已經理解了人工智能對未來影響的本質,當時就有了布局 IoT 的野心。 人工智能的技術依然在快速發展,這個生態正在做著技術儲備、產業和服務輸出,這些正是物聯網爆發前夜的工作。 Jovi 將會逐漸學習為用戶找到與其最合適的服務,因此用戶與設備、廠商之間連接也會越發緊密,并且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產生更多新的連接。 人工智能會為用戶帶來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為智能設備廠商帶來高轉化率和設備激活率,這都會讓 vivo 成為生態和平臺。 這也蘊藏這 vivo 在這個開放生態中的商業邏輯和業務規劃,畢竟 vivo 對外表示:我們構建這樣一個開放的聯盟,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的競爭壁壘。 連接萬物,都是為了更懂「你」讓設備無縫連接只是一個方法,更好地生活體驗才是目標。 全球的主流運營商已經開始測試 5G 網絡,這一項技術將讓智能設備之間的傳感器更加順暢地進行數據傳輸。當現實世界被傳感器覆蓋,我們手握連接這些傳感器的智能控制中心,真正萬物互聯的時代也在逼近了。 在我看來,vivo 的 IoT 布局,是在整合自身和智能家居廠商優勢的同時,利用 Jovi 人工智能對現實生活進行數字化。這個萬物互聯的開放生態,將為用戶建立起便捷高效的未來生活,在商業上也充滿想象力和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