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沒有,山保證足,水- -定夠!”車內爽朗的笑聲伴隨著司機吉克師傅的"經典版大涼山指南”在車內響起。 隊員們在圖中遇到放羊的孩子。 有一種相聚不遠萬里,只為一句“老師”;有一種跋涉不為功利,甚至心懷感激;有一個團隊,歷經70余小時山一程水一程的感動后,深入四川省大涼山深處,致力于用科學知識給當地孩子們帶來一片曙光。? 初入大涼山的團隊12人,在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為這片土地上辛勞而貧窮的人們嘆息。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全國重點貧困縣 ;嗨列洼取村,昭覺縣重點貧困村之一,村內絕大多數人為彝族。全村804口人,26戶低保戶,104人極度貧困。多數孩子處于留守狀態。如果非得給這個團隊下一個定義的話,那一定是:初入蜀地,探尋曙光。 孩子們倚靠在墻邊拍了一張合影 經過一晚的休整,隊員們第二天緊鑼密鼓地開展活動。早上九點鐘,開班儀式正式開始,村長阿爾子體對孩子們提出了囑托也向團隊表示了絕對信任,彝族孩子們為隊員獻_上了彝族歌曲并認真聆聽團隊的活動計劃與安排。 活動期間,團隊開設了“橡皮筋動力小車”、“非牛頓流體”、“紙橋載重”等科普課堂,并針對當地孩子們的健康飲水狀況進行了“凈化水質”等專題的講座,朝夕相處間讓隊員和孩子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孩子們在課堂接近尾聲時,舉起手中的作品,一起看向鏡頭。 7月24日傍晚,一圈圈燈光在特布洛鄉浙建希望學校操場亮起。孩子們自發打著手電筒給全體隊員第三次送別。一瞬間山腳的溪水和不遠處嘶鳴的馬匹全都喑啞了聲響,有孩子小聲地啜泣起來。“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四十多個孩子一塊唱起課間隊員們教授的歌曲。有的隊員轉過臉不忍心再看這群眼睛里藏著星星的孩子。近十天的活動過程也一幕幕翻涌而至。 斷電、斷糧、斷水,每天都在擔心下一頓飯的著落,一群人餓著肚子給孩子們上課,蹲在山腳找信號發表新聞隊長陳嵐華再提起這段經歷,笑著說:“好像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大涼山深處的天氣多變,一早一晚溫度很低,睡在課桌上的隊員們每天都希望太陽早一點升起,驅走濕冷。 “會有人質疑為什么要選擇這樣偏僻艱苦的地方。我不想過多陳述我們活動的價值,但是這個地方的艱難和堅持,這些孩子的堅忍,比什么都有價值。”領隊鄭金明說到。初入蜀地,探尋曙光。大涼山深處的孩子,同樣是鮮活的花骨朵,天黑時,我們都望向同一片夜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