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AGV大腦,從核心控制器做起 走進斯坦德機器人位于寶安區上合股份工業園的總部,辦公區與測試場地一分為二。半年前,斯坦德機器人CEO王永錕看中這片廠區寬闊的研發測試場地,研發人員可以隨時在場地內實現迸發的靈感。研發場地占地約300平方米,無軌小車穿梭其間,模擬著真實工業場景中的物料搬運與上下料工作,開放的測試場除了承擔平日的研發功用,更是一座產品展覽館,向來訪的客人描述一幅柔性工業物流機器人的工作圖景。 斯坦德機器人是一家智能柔性物流機器人(AGV)供應商,專注服務于工業領域中的3C行業物料搬運,可以支持線邊倉到產線送料、自動上下料,減少產線間的工廠內物流環節。除了向整機廠商提供核心技術模塊及開發支持,更涉足整機生產與二次開發服務,提供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智能柔性物流機器人,幾個關鍵詞,構成了斯坦德的企業特質。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又名自動導引車、移動機器人。是一種可以實現生產制造、倉儲等場景中貨物自動搬運的無人小車,解放人類雙手,提高運輸效率。 而“柔性化”,在物流行業中,指那些為了適應“小批量、多品種、短周期、多批次”的需求而提出的特色解決方案,具有響應時間短、定制化的特點,尤其適合非標性明顯、產品更新換代快的3C產業。 智能柔性移動平臺Oasis,配合輥筒應用 斯坦德機器人成立于2015年,早期產品為AGV核心控制模組,向整機廠商提供軟硬件結合的核心控制器。AGV可以簡單分成三層:傳感層、控制層和執行層。如果把AGV比作人體,傳感層相當于眼睛、控制層相當于大腦、而執行層就好比人的手腳。核心控制器就屬于第二層——控制層,它猶如一臺物流機器人的大腦,具備定位、導航、決策等主要功能。 “核心控制器成為斯坦德在行業內樹立的技術壁壘,雖然斯坦德是后起之秀,但當掌握了核心控制器研發技術,再向下游去做硬件集成和整機生產,優勢就很明顯。”斯坦德機器人CEO王永錕說。 在核心控制器之上,運行著斯坦德自主研發的移動機器人操作系統、實現定位與導航功能的激光雷達SLAM算法。除此以外,多種激光、視覺、超聲波傳感器源源不斷地從底層向核心控制器傳輸數據。 在定位與導航功能上,斯坦德機器人糅合了激光SLAM、視覺SLAM與慣性導航元件。SLAM算法,又名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使得AGV能夠邊工作,邊形成環境地圖。目前,AGV導航技術大致有以下三類:以磁條、導軌及色帶為代表的傳統技術、慣導結合二維碼的中生代技術、激光視覺等多傳感器融合更適應多變場景的技術。激光SLAM與視覺SLAM各有所長,而融合使用能夠各補其短,融合后的產品在機器人導航上顯現出優勢:第一,區別于電磁、磁帶、二維碼,斯坦德無需鋪設額外基礎設施、如埋設導線、貼磁帶等等,機器人在陌生場景走一圈,便可生成一幅電子地圖,并在行駛過程中與已知基準地圖坐標進行比對;第二、激光雷達的理論、技術與產品都已經穩定成熟;第三、激光SLAM補充了視覺SLAM在環境光照不足條件下的弊端;第四、視覺SLAM補充了更豐富的語義信息。 解決了定位與導航的難題,便可以實現路徑規劃。如何讓多輛無人搬運車在同一空間內不互相碰撞、不與人發生碰撞,保持安全的前提下還能節省不必要的行程、運送交接、提高效率,此時斯坦德機器人自主研發的FMS(Fleet Management System)車隊管理系統發揮作用。斯坦德副總裁王金鵬生動地打了個比方:“你可以把調度系統理解為一個工廠內的網約車平臺,物料運送可以打“快車”或“拼車”。這個調度系統對多臺機器人進行任務分配、指令發布、交通管理。 承擔任務分配的調度系統 精簡賽道,只做3C產品搬運工 早期,斯坦德機器人在研發和銷售核心模組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整體機廠商熟悉磁導航、二維碼導航等解決方案,卻不懂新技術下的核心控制器的運維。在產品交付時,買單的客戶屢屢發現機器“不順手”,不能適應實際場景。對于企業提出的難題,整機廠商無法解決,只好求救斯坦德,一來二去,生產效率低了,客戶的培訓成本也高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斯坦德從核心控制器向下游發展,除了輸出核心控制模組,同樣輸出整機與服務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產業鏈延長的優勢在于近距離接觸用戶,斯坦德第一時間知道用戶需求,讓斯坦德牢牢把握住多場景下的用戶痛點。 產業鏈上,斯坦德做加法。在業務上,斯坦德又開始做減法。2017年底,斯坦德機器人決定暫停巡檢機器人、叉車巡檢的業務群,只留下負載式搬運機器人業務,專注于3C電子柔性物流賽道。旗下智能柔性移動平臺Oasis系列,可以配合輥筒和移動機械臂等不同應用機構,靈活適應各種物料載具。斯坦德副總裁王金鵬說:“我們目前只做工業搬運,或者說,只做3C行業中的工業搬運”。 智能柔性移動平臺Oasis,配合移動機械臂應用 據了解,柔性物流機器人可以應用在不同行業的不同細分賽道,比如工業場景下有3C、汽車、新能源、醫藥、化工等,服務業下有醫院、銀行、出版行業等。“這意味著面對多樣客戶群體,我們不能面面俱到。況且,3C產品的生產工藝變化快,企業對于自動化改造需求強,對工業物流要求多,存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副總裁王金鵬說。 斯坦德抓緊3C行業的背負式搬運機器人的研發工作。2018年8月,斯坦德發布了新品Oasis300、Oasis600,比起Oasis200 ,這兩款負載式機器人的承載性能更好,適應環境能力更強。 拿一臺車換兩個人,下一步樹立標桿客戶 斯坦德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團隊主要來自于哈工大、華科、英國伯明翰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碩博,其創始人團隊,來自于軍工專業排名一流的的哈工大。目前,斯坦德機器人的為客戶包括華為、中興、富士康、歌爾聲學、拓斯達等大型上市公司。 斯坦德認為,技術是企業的核心優勢。但是,CEO王永錕補充,工業移動機器人不是靠技術能夠解決的問題的。“除了技術密集,工業移動機器人更是資金密集型,服務密集型的行業。我說的服務密集型,代表要第一時間響應技術要求,配合方案實施和定制化服務。” 王永錕說,3C物流存量市場還存在700萬勞動力,5%的人從事搬運工作,換句話說,還有35萬人集中在倉儲、制造業產線等場景的搬運環節。“斯坦德移動物流機器人的效率可以比人高一倍,也就是說用一臺車換兩個人。” 據財新數據,2017年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連續五年下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一份報告現實,中國工業已經進入轉型升級階段,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幾乎深入到各個環節,“機器換人”在工業中取得快速進展。 據了解,由于工業級技術對定位導航技術的精度和穩定性要求要高出一個檔次,基于激光SLAM技術的商用服務機器人中應用要早于工業機器人,但后者的熱度正在逐漸提高,如新松機器人、南江機器人、米克力美、蘇州艾吉威等企業已經參與進來。 行業發展的前期是模糊的,代表著突圍的機會。王永錕透露,在下半年,斯坦德除了繼續在融資上發力以外,希望實現樹立標桿客戶案例,陪跑大客戶,做好行業口碑;并將深挖品牌人才,組織一支專業的市場銷售隊伍。“我們要打贏3C這場硬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