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家上一輪估值超過400億元人民幣(約合60億美金),而58集團最新市值近100億美金。一場事關百億美金的豪賭,才剛剛開始。 文/郭一刀 李越編輯/汪小樓 銀杏財經(threemornings) 1992年,受到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號召,曾在《管理世界》雜志社任副總編的陳東升選擇下海創業,在幾年之內先后做了三家公司,分別叫嘉德拍賣、宅急送和泰康。 也就是這一年,21歲的左暉剛剛從北京化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北京郊區的一家工廠,做著重復千百次的工作。 26年后的今天,左暉只需要一個電話,就可以讓競爭對手我愛我家的董事長謝勇干掉胡景暉。胡景暉已在我愛我家當了17年副總裁,左暉是鏈家集團的董事長,是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頭子。 鏈家和左暉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方遠不止此。2015年07月13日,百度發生了一件怪事,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搜任何關鍵詞出來的東西都是鏈家的廣告信息,這讓鏈家在互聯網界賺足了鰲頭。不久后,百度、高瓴資本、騰訊等聯合向其注資近70億元。7個月后,孫宏斌帶領融創中國向鏈家加注26億元。 左暉是一個很酷愛足球的創業者,他甚至將足球的紅牌和黃牌制度變個花樣納入公司治理。在鏈家有一種明確的“紅黃線”制度,紅線辭退,黃線發現兩次辭退,紅黃線標準曾高達到二十幾條,這些標準像高壓線一樣壓在鏈家房介經紀人的頭上。 你可能不知道左暉,但你很難不知道鏈家,因為它到處都是。如今在大小街頭上,能跟鏈家拼門店數的只有蘭州拉面和沙縣小吃。 90年代的中關村賣場云集。這其中,就出現過一個賣刻錄機、光盤的小柜臺,柜臺老板是個賣光磁產品的小代理,手里只有1萬多本錢,沒有員工,每天獨自一人跑去路邊發傳單,這個老板叫劉強東,他的店鋪名為京東,幾年后他把店鋪搬到網上,做起了電商生意。 由于被分配到工廠的工作和自己的理想落差太大,這時又恰逢中關村的賣場火熱,左暉就跳槽去了一家軟件公司站柜臺賣產品,他開始的工作就是接電話,搜集客戶反映的情況。 “剛接進一個電話,還沒來得及說您好,不到一米遠的另一個電話又毫不客氣地響起。”左暉稱自己那段時間里“耳朵里都是嗡嗡作響的聲音,腦子里一片空白”。 1995年,當自己的第二家公司宅急送已經開始走上正軌之后,陳東升正在醞釀做一家保險公司。 這一年,24歲的陳早春結束了在復旦大學的本科生涯,進入社會打拼。他偶然地進入了一家香港房地產集團公司的房地產中介部,為在上海的老外租房子。工作頭三個月,他的業務量超過了同組其他五個人的總和,一月傭金達到1萬多元。 這時,一個香港人看中了他的能力,邀請他一起做房地產中介。由于中介成本低,利潤高,他毅然辭職。但這個香港人去美國出了趟差,二人就斷了聯系。半個月后,陳早春和另一個朋友共同投資了一萬元,開了一家“斯坦福房屋機構”,專門為上海有錢的外國人提供房屋租賃業務。 而當時的左暉又跳槽去了一家軟件公司做銷售,拿著同行的材料時常感慨“我們是最好的”,但幾個月之后,現實將他的夢想擊得粉碎,他終于明白市場效果不是單憑宣傳做好就能達到的,他開始要考慮新的職業機會。 一個夏日的夜晚,左暉約了兩個大學好友去看足球甲A比賽。那場是北京國安對陣廣東宏遠,北京隊贏得酣暢淋漓,他們看得熱血沸騰。這一夜,三個迷茫的年輕人回想起大學時“25歲的時候出來單干”的戲言,決定說干就干。那時賣保險很掙錢,三個門外漢每人便拿出5萬塊錢做起財產保險代理。 保險業的入門之道就在保險法律條款之中,左暉很快明白:“如果我的業績要做得比同行們更好的話,就只有比他們業務更精。”于是每天晚上匆匆吃幾口盒飯后就開始朗讀太平洋、人保和平安的理賠細則,意圖摳出其中的“陷阱”,白天員工上班時他還要現學現賣,進行培訓。 3年后的1998年,陳早春到北京出差,老鄉華國強勸他去北京發展。他考察之后發現,北京的二手房市場果然潛力巨大,且沒有做得好的中介公司。于是,1998年12月陳早春來到北京繼續發展斯坦福公司。 華國強是個履歷豐富的人。他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做過工廠工人、廠長、黨委書記,在陜西當過縣長。2000年,他的女兒高中畢業,要去英國留學。4年預計花費60萬。這時已經當了十年江蘇省金壇市副市長的他,拿不出來這筆錢。老鄉陳早春替他出了這筆錢,他就這樣加入了團隊。 不久后,急于做大做強的陳早春決定強強聯合,為斯坦福引入戰略投資人。斯坦福、偉業顧問、太合地產各占30%股份,中原地產占股8%。借著躺出了“葛優癱”的《我愛我家》當時火爆的收視率,公司更名為“我愛我家”。 1998年3月,國家對保險市場做出政策性調整,左暉撤出保險代理市場,獲得的收益已是當年投入的100倍,賺得了第一桶金。這對于左暉來講可以算是成功,但是,比他晚幾個月才開始從事保險業的陳東升,卻是后來居上,很快筑起了一個保險帝國。 如今,陳東升已經是“92派”最具代表性人物,中國很多知名VC,包括經緯創投、險峰長青、紫輝創投等,都在位于東三環呼家樓核心區的同一棟大樓辦公,這棟大樓名字叫泰康金融大廈。 1999年夏天,一個名叫姚勁波的學生從山東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畢業后入職了一家國有銀行的技術部門,每天負責修電腦或給機房系統打補丁,本來這已經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最對口的工作了,但是當2000年互聯網泡沫來臨的時候,姚勁波卻想下海創業。 有一天,姚勁波偶然間在網絡上看到一篇報道講述蔡文勝竟然在互聯網泡沫時入場,依靠賣域名的生意發家致富,他馬上行動,很快離職創辦了一家域名交易網站——易域網。 2000年,當左暉發現自己在北京租房8年被中介騙了很多次,想要打算做些什么的時候,姚勁波已經賣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那年9月,易域網被萬網收購,姚勁波隨即加盟萬網。 在萬網期間,從萬網辭職單干的金鑫、李如彬創辦了學大教育,姚勁波參與了他們的早期投資。10年后,學大教育在美國上市,光那筆投資,姚勁波就賺了很多倍。 背景強大,資金充足的我愛我家,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典型代表。在2000年上半年,6個月間就飛速發展到了43家連鎖店。連鎖店多,信息量大,這讓我愛我家有著充足的房源提供給客戶。到了2004年,我愛我家在北京連鎖店面數量達到了100多家,居于行業第二。 當我愛我家已經在瘋狂擴張的時候,左暉還沒正式入局,他后知后覺地發現,正步入新千年的北京,居民購房比例不斷加大,但卻沒有一家讓自己滿意的購房服務平臺,買賣雙方不見面,交易信息不對稱。當左暉自己做起中介時信心滿滿,還附帶一股正能量。 2000年8月,左暉開始第一次嘗試,并與《北京晚報》合作,成立了北京鏈家房地產展覽展示中心。房展會在軍博舉辦,開展前一天,左暉和工作人員忙了整整一夜后坐在門前的臺階上等著天亮。心情忐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來參觀。天亮時,人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會場一度甚至失控,左暉看到了市場的巨大潛力。 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公司誕生是在一年以后的事了,第一家門店“甜水園店”開業,現任大客戶經理王曉斌首開第一單。鏈家成立之初,正值“1998年房改”,國家取消了“福利分房”,全部實行市場化。新房建設和二手房交易活躍起來,我愛我家、鏈家等房地產中介應勢崛起。 2005年3月,國務院出臺“國八條”,樓市大環境遇冷,大部分人是“風口一來就追,市場一冷就跑”。于是中介公司紛紛關店減員時,左暉卻帶領鏈家逆市擴張,在業內開始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年底,鏈家門店達到300家,左暉在北京購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套房,結束了13年的北漂生涯。 正是這年的夏天,一家名為58同城的分類信息網站上線了,他的創始人正是從萬網離職的姚勁波。盡管58同城也有房產頻道,但它自誕生起就是一個平臺,并不自己做中介,而是為鏈家、我愛我家這樣的中介平臺服務。在當時看來,58和鏈家是合作關系,相互之間互利共贏,井水不犯河水,并不構成競爭。 一直到2007年,占據北京中介市場第一的都是中大恒基。中大恒基的創始人劉益良曾經歷了一番變故,此后改名劉益良,前往北京創辦北京中大恒基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 作為最早涉足房地產中介行業的公司之一,中大恒基在北京是當時的市場第一。這時的中介行業還處在極度不規范之中,中介使用大量的虛假低價房源讓租客心動,并取得聯系。之后使用騙術或暴力,謀取不正當利益。中大恒基是其中最囂張的。 劉益良為了壟斷行業,利用暴力手段強迫房主將房屋租售給自己,或者與同行發生武力沖突,甚至大規模械斗。直到2007年8月左右被人舉報,他和公司十幾名高管被法院認定為犯罪集團,劉益良被判有期徒刑8年。 行業第一轟然倒塌,恰逢整個樓市在一系列加息、調控政策下,也步入寒冬期。行業第三的鏈家是此時唯一一家沒有裁員的中介機構,甚至反而接收了中大恒基、中原地產的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 2009年市場好轉時,鏈家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這一年,鏈家董事長左暉提出了真房源計劃,即真實存在、真實在售、真實價格、真實圖片。 我愛我家之所以能長期擔任行業第二,和本身的發展戰略有關。但在2008年樓市寒冬期,因為我愛我家選擇保守求穩戰略,被鏈家彎道超車成為第一。這一年,左暉在孩子出生時就笑言,孩子上學后寫作文一定會說,“我爸是北京最大的中介頭子。” 2011年,二手房交易市場再次陷入低迷。鏈家逆勢擴張砸錢40億,布局二三線城市。我愛我家的副總裁胡景暉認為這樣做風險太高,不夠謹慎。但是左暉賭對了。通過這一次逆勢投資,鏈家完成了對全國市場的擴張。 同年,左暉開了業界的先河,在鏈家全面推行“真房源”,意圖構建真實存在、真實在售、真實價格的房源體系構建。真實房源在當時十分稀缺,十萬套房屋信息大約有九萬套都是虛假房源。鏈家的經紀業務不僅在三個月內連續下滑,還出現了離職潮,一線經紀人都覺得“老左瘋了”。 但左暉再一次賭對了。2014年,鏈家已絕對稱霸京城,左暉向全國擴張,在一二線城市接連并購了成都伊誠、上海德佑、深圳中聯等各地老牌中介公司。鏈家達到8000家門店、13萬名經紀人的規模,成長為一家現象級的公司。 58同城創立的前3年,取得了不錯的用戶數據,公司本可以高興一番,但是姚勁波發現不對勁,因為賬上資金鏈吃緊,最困難的時候差點死掉。 現任58到家CEO陳小華2007年加入58的第一個月,就領到了工資,這還是姚勁波特批的:“小華剛加入,咱們就給他發一個月工資。”但是沒想到的是,后面一連幾個月,陳小華再沒領到過工資。 當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之際,58賬上只剩下50萬元,而等待領工資的員工卻有500個。那時候姚勁波想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活下來。他四處去找投資,見了二三十個投資者,沒有人敢投58,后來還是他自己投了一些從以前項目上賺的錢先勉強撐著,然后找來上一輪投資方軟銀賽富追加了4000萬元人民幣投資。 2009年,姚勁波放棄再進行融資,開始從業務模式上尋求盈利的機會,他開始慢慢發展一些付費用戶。不久后,移動互聯網爆發,58的數據也一路飆升。 2013年11月,58同城實現IPO,市值超過20億美元,有些當初拒絕58的投資者,就顯得有些尷尬,見到姚勁波也只好假裝不認識。 不過,即便已經IPO,58也一直有一個頭疼的對手趕集網。但姚勁波將自己的“厚臉皮”發揮到了極致,為了并購趕集網,他每天早上短信轟炸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涌,各種渠道要求合作。 2015年4月中旬,在北京三里屯威斯汀酒店33層一間總統套房內,生于1976年的湖南人姚勁波和生于1974年的安徽人楊浩涌,決定給他們十年的恩怨做個了斷。雖然談判過程波瀾壯闊,但最后姚勁波終于如愿以償。 這一年,一家名為蛋殼公寓的白領租房平臺誕生了,公司的唯一天使投資人是原糯米網CEO沈博陽。 沈博陽最懊悔的事情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賭一次,糯米發展的太平穩了。”即使被百度收購以后,他仍然抱著一絲希望——在雄厚流量與資金的支持下,效仿去哪兒獨立上市。直到他發現,被收購的糯米完全是幫百度做品牌,走了一條跟去哪兒相反的路線時,他去意已決。 “我從來不用微信,我覺得微信做得不好,如果想聯系我,來赤兔加我。”2016年,沈博陽在媒體溝通會上這樣簡單粗暴地拒絕媒體朋友加微信好友的請求。赤兔是沈博陽在2014年離開糯米網加盟LinkedIn,任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后,一手打造的產品。 沒想到一年多以后,沈博陽就通過微信證實自己已經從LinkedIn離職,加盟蛋殼公寓任執行董事長。 與沈博陽相比,姚勁波的賭性就很大。曾經有一位投資人在一篇名為《創投大佬在牌桌》的文章中說:“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在玩天天德州時,入局率65%,攤牌率居然高達60%,入局率和攤牌率的比例驚人地高,說明他一旦入局就不會放棄——這種對手太可怕了。” 有趣的對比是,趕集網和瓜子二手車的創始人楊浩涌,入局率64%,攤牌率22%。兩人入局率相當,而攤牌率相差三倍。性格沒有高下對錯,但這或許解釋了,為什么58、趕集最終會是這樣一種合并方式。 關于這件事,姚勁波的只用了一個詞進行輕描淡寫地回應——“霸蠻”。 很多湖南人都喜歡“霸蠻”這個詞,霸蠻是湖南方言,指的是做事執著,絕不輕言放棄。來自湖南常德的90后創業者張天一在北京開了很多湖南米粉店,名字就叫“霸蠻”。 對于左暉而言,鏈家的賭博也沒有結束。2014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黃金時代結束,互聯網行業成為傳統開發商售賣房源的一根救命稻草。彼時,中國二手房中介老大鏈家開始轉型為以數據驅動的全價值鏈房產服務平臺。 在那年的10月23日,鏈家以一封言辭激烈的公開信同搜房網劃清界限,稱“搜房成為了一家中介公司,和鏈家產生直接競爭關系”。另一方面,鏈家開始在互聯網渠道上頻繁出手,一邊做平臺一邊做中介,并在四年之后成長為另一家“搜房”。 在鏈家,有一個不成文的“子弟兵”制度。鏈家的管理層就由“子弟兵”組成,派駐的區域經理也是來自當年的子弟兵。其共同特征是,大學畢業就來到鏈家地產,工作時間在7年以上,熟悉并愿意執行公司的價值理念。 鏈家這種培養自己的“門徒”,指令自上而下逐層傳達的管理模式,被中原地產創始人施永青稱之為“中央集權式”管理。施老在地產界頗受尊敬,因為鏈家而重披戰袍,欲推中原上市,再決雌雄。 左暉了解中介,卻看不慣這個行業,所以曾經怒吼:“中介是別在腰帶上的行業。”施永青與左暉有著相同觀點:“經紀人兼買賣雙方的利益于一身,卻要靠出賣兩者的利益來促成交易。所以,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都難以贏得尊重與信任。” 左暉的骨子里還是很友好的。2017年11月19日,鏈家16歲生日,左暉親自給向施老發出邀請,他自己也是充滿了猶豫、懷疑甚至忐忑,施老最終還是來了。 既做中介又做中介平臺,野心之外的左暉四處樹敵。 鏈家高管團隊常常在公司做實戰演練,分成敵我雙方,他們會模擬未來,看看哪些對手采取何種方式可能會干掉鏈家。據《財經》雜志報道,近期,他們總結出了兩種可能的路徑,一是空軍來襲,對手發動線上力量攻打線下。另一種是農村包圍城市,對手在鏈家尚未布局的城市搶占先機,置自己于孤島狀態。 2018年初,位于北京昌平區福道大廈的鏈家網總部,被全部裝點成“藍色”。一個將近1000人的團隊在這棟大樓里共同打磨一款叫“貝殼”的互聯網房產信息平臺。在上線之初,“藍色”是它與鏈家網的“綠色”唯一的區分。 貝殼上線后,左暉企圖線上線下一把抓,向貝殼輸出技術、人力和財力。鏈家網CEO彭永東調至貝殼擔任CEO,貝殼鋪天蓋地的廣告席卷而來。鏈家集團內部推動一場自上而下、全員參與的二次創業。其決心之強也一度讓人懷疑:這是想要掏空鏈家注入貝殼? 從2001年11月,第一家北京鏈家房地產門店開業開始,鏈家幾乎每年都要變一個花樣,進行野蠻式地“創新”。背后的推手正是董事長左暉,冷靜理性不食人間煙火,最痛恨別人說“你就是個搞中介的”。 此前在與鏈家的競爭中,我愛我家選擇通過分散股權→收購→更名這一系列操作,在2017年率先實現了曲線上市,目前市值近20億美元。 但是左暉的野心并不是上市,而是做一個更大的平臺。這一次,熱愛足球的左老板“既想做運動員又想做裁判員”,將所有的競爭對手逼成“聯盟”。這時,很多人要掀桌子不干了。 6月12日,58集團和安居客操辦了一場“真房源誓師大會”。不僅有我愛我家、中原地產、麥田房產等站臺,連鏈家關聯方21世紀不動產和萬科物業作也毫不避嫌。半年前,58同城和安居客還因端漲價被聯合抵制,半年后,卻能聯合中介一起“歃血為盟”,頗有一股“六大門派誓師圍攻光明頂”之勢。 姚勁波會上直接喊話:“有的公司希望這個行業里的公司全死掉,只有我活著,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為了讓“盟友”放心,姚勁波當場表示:“在這個變化的行業下,今年58沒有任何(端口)的漲價計劃。” 那天,左暉和姚勁波的朋友圈早已暗流涌動,左老板發了一條陰陽怪氣的朋友圈:“此時的北京,烏云密布。有會解天象的嗎?”姚老板接過話茬:“相由心生,我看到的是陽光明媚。”左暉又回應:“打雷應該是又有人賭咒發誓了”。 姚勁波嘴上說著:“永不自營”,但是卻在10天后花費10.68億收購了我愛我家8.82%的股份。面對來勢洶洶的58系,左暉曾也做好了最壞的準備——貝殼不成,鏈家也玩完。 鏈家的“從線上往線下打”在互聯網房產行業中是典型的“奇葩”行為。正是如此,想做平臺的貝殼找房才與58集團陰差陽錯地走到了同一十字路口。 鏈家上一輪估值超過400億元人民幣(約合60億美金),而58集團最新市值近100億美金。一場事關百億美金的豪賭,才剛剛開始。 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