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三亞學院小紅星精準扶貧調研隊再次前往安定,給精準扶貧當幫手,調研隊員以自己的熱情和青春,努力改善著貧困地區的困難現狀。此次扶貧的對象依然是仙屯與平和兩個村,均屬定城鎮,仙屯村下轄一個自然村、13個經濟社,518戶。平和村下轄11個自然村,12個經濟社,530戶,是定安縣有名的養殖基地之一,農民主要收入來自養殖和種植業。 經過三年的精準扶貧,大部分貧困戶在政策支持下生活發生了明顯的改善,但脫貧后的資助可持續發展問題也較為嚴峻,諸如困難戶脫貧后返貧困,2016年約定2018年再次啟程,現在三亞學院的志愿者們再次背上行囊,奔赴海南省18個市縣。 希望明天不再是一個人 村莊里的貧困戶,孤寡老人占了大部分。這些老人大多數并非無兒無女,孩子大多去往城鎮打工,留下孤獨的老人,沒有工作能力,過著貧困的生活。這些老人的房屋破舊,冬天不足以取暖,夏天不足以避暑,為這些孤獨的老人送去愛心,也是這次扶貧的重點項目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關心和救助孤寡老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使他們能夠體會到社會的親情與溫暖,既是社會主義各界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小紅星精準扶貧調研隊給孤寡送去生活用品 “爸爸媽媽都去城里打工了,家里只有我和奶奶”。這是在調研過程中一名留守兒童告訴我們的。在貧困的村莊,留守兒童并不少見。這些孩子們常年見不到爸爸媽媽,缺乏來自原生家庭的關心和照顧,而且成長的種種缺失引發兒童留守問題,如輟學厭學、內向孤僻、因監護不力引發犯罪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自我防范保護能力弱等類似問題亟需社會各界關注、重視及幫助。在我們進村走訪幾天后發現,整個村子幾乎是一個“空巢”,村子只有各種形成狀態卻沒有任何的活力,村里剩下的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勞動力嚴重缺乏,也許外出打工確實可以解決家庭的開支問題,但背后所衍生的孩童散養、老人幸福感低等問題是值得深思的,恰恰加深了老人、孩童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缺失,由物質貧困演變為的精神貧困是更加嚴重的。 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擺弄尺子,眼神凸顯對外面世界的渴望 司法援助基層社會治理 發達的城市,治安都較為全面,細致,而在村仙屯與平和兩個村,村里沒有派出所,村民們的治安現狀是相對較為嚴峻的。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家庭都存在門不閉戶的現象,當問及如若發生矛盾能夠向誰求助時,大部分村民的回答是自己解決或直接回答不會發生矛盾,而只有少數村民會選擇利用法律途徑來解決。也就是說,這邊村民對于法律意識還是相對比較缺乏的。因此,小紅星調研隊在追蹤回訪的同時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針對基層進行普法活動,面對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糾紛和訴求表達日益多元的社會現實,要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化解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矛盾問題。 獻力農村產業發展 由于扶貧對象的主要產業是養殖和種植業,傳統農業難以使人民的生活獲得很大的改善,貧困的確讓人們的現代化生產意識薄弱,習慣了種地耕田的生產模式,但由于當地部分土壤質量不宜耕種,使得收入微薄甚至入不敷出,但是由政府支持的黑山羊養殖基地收益良好,所以要想提高農村生產力,應找準突破口,精準出擊,發展多產業生產模式。當地可以發展養殖業,但是由于大多數村民是農民出身,缺乏動物養殖經驗,因而出現了越養越窮的現象,與政府的養殖幫扶政策的本意背道而馳。據了解,為提升村民的養殖技術,政府單位每周都會開展電視夜校活動,小紅星精準扶貧調研隊也有幸參與其中,與村民一同交流先進的養殖技術。定安作為海南省電商發展名列前茅的市縣,前兩年的電商扶貧效果顯著,同時,政府相關單位不斷鼓勵村民們學習互聯網的使用,為他們打開了連接外界的大門,讓村民們感受到科技發展的強大,讓老百姓們足不出戶便能感受便捷與實惠。 總而言之,扶貧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村民與志愿者們在相應政策的鼓勵下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希望今年村民們的生活也能在三亞學院的扶貧志愿者們的幫扶下取得良好的改善效果,三亞學院的志愿者們能夠在扶貧過程中能夠獲得收獲和自我成長。(唐鑫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