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瞭望東方周刊》 ,記者胡俊凱/日本東京報道。 東京灣位于日本本州島中部太平洋海岸,為東西兩側的房總半島(千葉縣)和三浦半島(神奈川縣)所環抱,面積約1320平方公里。依托東京灣發展起來的東京大都市圈,包括東京都、琦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等一都三縣,面積13562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3.5%。GDP總量約合96360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常住人口為3800萬人。 長期研究中國和日本大城市群發展的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長、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近日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對東京灣發展的原因、東京灣發展歷程對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啟示等作了分析。 充分利用港口優勢 東京灣區發展的特點,首先是以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為前提的制造業合理布局。戰后日本以出口產業主導經濟發展的模式實際上是建立在大進口基礎之上的,即能源和原材料對海外的依賴。東京灣擁有六大港口,同時還有大量的產業專用碼頭。京浜、京葉兩大工業地帶以東京為中心,分別向環抱東京灣的兩側延伸。這種布局將工業地帶與東京主要城區大體量人口進行了一定的隔離。這兩個戰后興起的工業地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出口實力最強的新型工業地帶。其“新”在于徹底地臨海和大規模地集聚,做到了高效率的大進大出,同時又與腹地東京的金融、總部、研發等功能緊密互動。日本的制造業立國、出口工業立國之所以得以成功,這是其布局上的秘訣。 其次是能源配置上的效率。東京灣的兩大工業地帶上分布有眾多依賴能源進口的火力發電廠和煉油廠等能源工業,給工業地帶本身及其腹地的城市提供了穩定、廉價、多樣化的能源。 第三,東京灣的港口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從全球進口從糧食、水果到奢侈品的消費物資,供應東京大都市圈。在日本全國按金額計算的貨物進口量中,東京灣占到了38.3%,今天,灣區內龐大的倉庫群,支撐著東京大都市圈3800萬人高質量的全球性消費。 第四,灣區為城市拓展空間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東京灣海岸線的90%已被開發,形成了許多人工島嶼。其填海造地始于江戶時代,戰后更是實施了規模龐大的填海造地工程。迄今東京灣共填海造地252.9平方公里,這一大塊填海地對東京灣周邊城市發展的作用非常大,填出來的土地是日本政府可以支配的,被用于建設一些如工業項目、垃圾處理場、發電廠等需要與周邊居民保持一定距離的大型基礎設施,以及機場、港口等大型交通設施。后來迪斯尼樂園等很多大型娛樂設施也放在了填海地之上。再后來大型商業設施、會展中心、新CBD和高層臨海住宅等新城區也在臨海地區拔地而起。 不過,東京灣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其在戰后工業化前期,什么都往海里排,往天上排,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并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東京灣內大規模填海造地也帶來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其負面影響至今還存在。不過東京灣區對環境污染的剎車還算比較快,改得猛,很徹底,很見效,這方面既有經驗也有教訓。 交流經濟:物理的場與化學的場 東京灣區為交流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場所和很好的氛圍。前者是物理的場,后者則是化學的場。 首先是人口聚集帶來了以服務業和知識經濟為主要內容的新經濟。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新干線開通后,東京與全國其他城市實現了點對點(市中心對市中心)無縫對接,加速了人口的大聚集。1950年東京大都市圈人口達1128萬,2015年已達約3800萬。 日本政府實施的國勢調查中城市人口密度的指標為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密集地區)人口,即每平方公里四千人以上連片的人口密集地區。日本的DID人口比率可以理解為中國所說的城鎮化率,只是定義更嚴密一些。目前DID人口比率,東京都已高達98.2%,東京大都市圈也達89%(日本全國為67.3%)。在人口密度上,東京大都市圈DID分布比較好,城市化水平也更高,3800萬人口貼近海灣連成一片,相當集中,效率相對也就高。人口大聚集帶來的好處是促生了很多在沒有密度、缺乏人口的地方生長不出來的服務業和知識經濟,即聚集經濟。 與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規模、人口密度和對海岸線的利用還有較大差距。但這種分散也意味著未來發展的空間大,DID可以做得更大(如圖所示)。 其次是開放帶來的多樣性,而多樣性是效率的源泉。東京灣擁有的若干良港,只是在物理上提供了對外交流的門戶,更重要的是開放程度,它決定了港口城市的國際化氛圍,東京灣區正是具備了這兩方面的因素。港口城市的傳統,輻射到周邊地區,帶來了整個地區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開放性和國際性使東京灣區的發展能夠敏感地捕捉到世界政治經濟不斷變化的內容和趨勢。可以說,從戰后走到今天,東京灣的發展始終與其開放性相伴相隨。 大規模人口聚集與大規模交流相輔相成,形成了東京灣區經濟的特色,即體量大,多樣性強,政治的、商業的、研發的各種功能交織在一起,有著良好的相乘效應,總體效率非常高。服務業、研發、信息產業等今天已經成為引領城市新一輪大發展的驅動力。這些領域與開放、交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全球性人的交流在經濟活動中變成很重要的因素。 與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多樣性甚至更為豐富,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11個城市各具特色。但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互補互動還有所欠缺,各城市的國際化發展程度也不平衡。未來中國的制造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會更加向這一區域的臨海部集中,而不是弱化。因為制造業與國際市場、國際分工的互動會越來越快速、頻繁。以信息產業、研發等為代表的知識經濟和高端服務業,更會向這一區域集中。這一地區的國際化和包容性是全中國最好的,但還不夠。特別是未來這一地區的知識經濟發展,以及港澳與內地城市之間的互動都取決于國際化和包容性的程度。 智庫運籌區域規劃 東京灣區內的一都三縣,包括若干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相互有著多種形式的溝通機制,對城市發展中的問題經常采取會議協調協商的方式。而保持區域建設的長期性和協同性,主要還是依靠規劃。國土部門、交通部門、產業部門等對區域發展都有各自角度的布局和規劃,各都縣和城市也有自己的布局和規劃。國家有“全總”(全國性綜合開發計劃,由經濟企劃部門和國土部門負責,屬于全國性的謀篇布局,從人口分布到產業分布到基礎設施的分布,也稱國土規劃)。“全總”下面,有大區的規劃,如大東京的規劃。大東京規劃之下,每個地區又有各種規劃,如千葉縣有千葉縣的規劃,千葉縣自身又有臨海部與內陸部的規劃等等。 所有這些規劃的銜接都由智庫居中協調。日本的政府決策者在不斷變更,每個時代又都有每個時代的訴求,但對整個地區的來龍去脈有整體把握的就是智庫。作為銜接各種規劃的智庫對本地區的發展有長期的研究、認識和推動。他們的思想是通過參與和主導各種各樣的規劃來不斷落實的。如由經濟企劃廳和國土廳共同管理的日本開發構想研究所,既為中央政府制定國土規劃和產業政策服務,又為東京灣區的各級政府制定規劃服務,幾乎所有與東京灣相關的規劃和政策都要找它。規劃是它做,資料由其出,思想是一致的、連貫的。因此這些林林總總的規劃是可以疊加起來的。各個規劃部門的發包單位是有不同訴求的。這個研究所就要把不同的訴求通過溝通磨合,再結合自己的思想和數據體現出來。 規劃一定要尊重經濟活動規律。日本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許多事情不可能強制性地做。當然,它可以用法律限制一些事情,比如曾經用法律限制在東京都市圈新建大學、工廠等。但是在認識到聚集效應的巨大益處之后,又修改和廢棄了這些相關法律,這種反饋也與智庫有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