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珍惜自然資源、呵護美麗國土”是之必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大產業——農業,如何在當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大數據可以告訴我們。 蒙草扎根于遼闊的內蒙古,依托集團公司20余年的生態科研實踐,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3S等技術,結合實地監測,整理收集指定區域水土氣、人草畜等生態系統相關數據、建立指標分析模型,從而精準指導生態修復實踐、科學指導產業發展決策、優化引導農牧民生產生活,用“大數據”實現“大生態”、“大產業”、“大民生”的互通互聯。 ▲蒙草大數據產品體系 蒙草可以為不同地區打造不同專業類型的生態+大數據平臺。五原縣農業大數據平臺就是蒙草依據當地農業生態現狀和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搭建的以農業大數據為核心的生態公眾服務平臺,對當地農業的發展及農牧民生產生活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五原縣農業大數據平臺 大數據+生產服務 看點一:一鍵獲取你想了解的農業信息 五原縣農業大數據平臺為當地農業生態提供了農業技術服務“一網覆蓋”、農業資源數據“一鍵獲取”,有效監控著農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并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同時,大數據平臺的遙感數據也有助于宏觀了解該縣農作物種類的空間分布,作物長勢的變化,以及不同程度的鹽堿地分布,由此可以對該縣不同地區進行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規劃。 ▲五原縣農作物種類分布 ▲五原縣2017年5月-8月作物長勢 ▲五原縣輕中重度鹽堿地分布 看點二:科技110海量專家實時為農民解惑 五原農業大數據平臺中的農業綜合信息模塊對農業生產服務助力甚多。其中“科技110”版塊最受青睞,農民可以通過“智慧農業”手機APP向專家提問,專家收到問題后為農民們回答,問題主要包括農牧業實用技術、技術培訓、市場信息、涉農涉牧政策法規宣傳等內容。 ▲五原農業大數據平臺中的科技110界面 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和生長需求,以及不同氣候溫度條件下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我們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中的物聯監測掌握,做到及早預防治療,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同時精準的施肥灌溉,減少水肥浪費,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原縣農業大數據平臺——物聯監測 看點三:災前預警幫助農民“未雨綢繆” 該平臺也可監測家畜疫病防治。通過“智慧農業”APP,在每年春防、夏防和秋防時期,防疫員可快速地將牲畜圖片、視頻、農戶和防疫員確認簽字情況等防疫信息實時上報,并匯總到大數據平臺,最終我們可以對疫苗進行追溯,并做出該地區防疫熱區圖。 ▲五原農業大數據平臺中的疫情防控界面 此外,農業信息員還會定期把防災減災、土地流轉與疫病防控等相關信息上報至農業綜合信息平臺中,便民利民。再加上科技服務直通車的輔助,真正打通了農牧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及時為農牧民解決難題,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五原農業大數據平臺中的土地流轉信息界面 大數據+市場決策 五原縣素有“河套糧倉、葵花之鄉”的美譽,盛產葵花、小麥、玉米、油料、甜菜、番茄、瓜果、瓜菜籽等農產品,是全國著名的糧、油、糖及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其葵花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70%。 ▲五原縣農業大數據平臺的農作物相關界面 蒙草五原縣農業大數據平臺可以監測當地農作物價格。通過有效監測當地農作物市場情況,從而分析判斷每年農作物產量的走勢,并針對性地指導農戶每年的種植需求數量。 大數據+三產融合發展 蒙草與五原縣政府緊密圍繞當地農業生產特色,打造出一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園區總占地面積11664㎡,分為農業產業融合展示館、生態大數據館、熱帶植物館,集農業新科技成果示范、五原農業大數據展示、生態科普、休閑旅游觀光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 ▲示范園中各具特色的三大主題館 一產:用科技示范作用指導農民的生產實踐 測土配方,控肥增效 在示范園的測土配方施肥區,根據五原縣十余個典型區域不同的土測值,選擇出新作物進行引種試驗,掌握其生長習性,篩選出適合各區域種植的特色作物。同時,根據各鄉鎮現階段主栽作物的養分需求及各生育期的需肥特性,還可以為作物全生育期提供最適宜的養分配比及生長環境,以挖掘本土作物的最大生產潛力,并達到控肥增效的目的。 ▲測土配方科學施肥展示 標準展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示范園內還設有綠色防控技術展示區,主要針對各類農作物病蟲害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綜合應用殺蟲燈、性誘劑、粘蟲板等生物、物理防治技術,減少病蟲害發生率,達到有機食品標準確保舌尖安全,提高標準化技術普及率。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展示 二產: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產品展示推介 示范園內展示了多種五原縣的地標性農產品,每種產品都有多個品種,每一類品種又都有它獨特的優勢特性,并對應不同的試種區域。五原縣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培育出了許多國內外知名品牌,園內對此也進行了集中展示。 ▲農產品主題展示 三產:示范園也是旅游區、科教園 示范園利用配套的先進農業生產設施和技術,整合轉化多元產業豐富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農業科普教育。據不完全統計,示范園自2017年9月底開館運營以來,已吸引多達7萬余人前來。除慕名而來的本地散客外,最多的是來自各地的教育科普團、產業考察團與旅行團,或休閑旅游,或參觀學習,或進行科普教育。 ▲示范園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 此外,示范園也被打造為一個展示運營平臺,將農民創業與發展縣域經濟結合起來,為當地農民提供了自主創業的機會和空間,推進了農民創業富民行動。 ▲農民創業產品展示 示范園引導了農業產業集聚,展示了農業新科技成果,并作為平臺輻射帶動了五原縣農業經濟快速發展。通過農業+大數據,使一產有技術創新,二產有供需結構調整,三產有特色化可持續發展,既解決了“種的好、管的好、產的好、賣的好”的問題,也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示范園中的大數據主題展示 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又添一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民們在科技的指導下,緊跟惠農政策,補充知識、技能,把握市場良機,積極創新創業,實現了大數據+農業下的生態集約化發展與精準脫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