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7月25日,“寧鄉回源”百千萬突擊隊整裝待發:以記錄、創新、宣傳廣寧文化為目的,以廣寧傳統歌謠文化為重點,尋文化之根,興廣寧之文,開啟了在廣寧為期半個月的調研之旅。碧波蕩漾,重巒疊嶂,擷一片竹葉,漫步在綏江邊;取一縷清風,行走于古街旁,我們走近廣寧,了解廣寧,感受廣寧。 透過林間斑駁的日光,半空灑下微雨,鼻尖輕嗅,清風卷挾著竹的清香,混雜著雨后泥土的芬芳,恍惚間,仿佛與蘇軾的思緒交織,來到了千年前的那片竹林:“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觀竹樓頂俯瞰一望無際的竹海,在微風中,沙沙作響的竹林搖曳,無聲地訴說著廣寧的故事;在羅鍋古鎮欣賞年代久遠的建筑,在歲月的洗刷中,古鎮的牌匾樸素地記錄著廣寧的歷史;或是在綏江的渡頭遠眺山川河流,竹筏順著流水劃過河面,在潺潺的流水聲中,撐船的船夫平靜地傳頌著廣寧的傳說...... 行走于田間地頭,拜訪當地的村民,老人平靜訴地訴說,吟唱著歲月。用相機定格老一輩傳唱歌謠的時刻,用文字記錄老一輩記憶中的廣寧歌謠,將這份時間的厚禮珍藏。在鏡頭前的長輩們衣著樸素,神情平靜,歲月在他們的臉上留下痕跡,時間在他們心中淡去漣漪,如小河流水般流淌一點點闡述著過去的故事,亦或是用滄桑而富有磁性的嗓音詠唱著古老的歌謠。
文化館里,一幅幅優美的書畫作品,將廣寧的美景與底蘊呈現在紙面;以竹編為代表的竹鄉文化凝聚著廣寧老一輩的智慧與心血,樸素地描繪著廣寧的歷史畫卷。我們找到了當地對廣寧歌謠頗有研究的學者與歌手,希望在采訪中探求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在與老師們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廣寧民歌不單單代表的是一種民歌形式,更體現著廣寧人為人處世的標準,蘊含著廣寧人的智慧;我們體會蘊含于歌謠“一起一落”旋律的美感,感受廣寧民謠詞曲和諧相襯的魅力;更感受到老師們對家鄉文化所懷揣的深愛以及始終堅持保護傳承,及發揚創新廣寧文化的初心。
紅色江美歷史博物館內,一份份厚重的歷史名物中,一幕幕重新再現的歷史場景里,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的事跡歷歷在目。透過歷史的鏡子,年輕一代得以看清過去,更能遠眺未來。來到紅色江美,江美鄉農民協會協會史跡陳列館前,“農運先鋒”的立碑屹立不倒,明艷的紅色襯托著金色的犁,鐫刻著無數前輩不懈奮斗砥礪前行的光輝歷程。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在愈發廣闊的“樹蔭”里,革命的歷史永遠不會被遺忘,奮斗的征程永遠不會停止。 特色產業基地里,體系成熟的工業生產車間,當地多元的竹林產業鏈,在科技創新與大數據的加持下煥發生機。竹醋液、竹纖地板、竹粉等各種特色產品琳瑯滿目,詮釋何為一竹多用,何為產業創新。機械化程度高,設施完備的生產車間,成熟的科研中心彰顯科技生機。
當地的小學里,我們和小朋友們一同演繹改編的廣寧歌謠,千言萬語匯聚成一曲《介蓮子》,大家圍坐在一起,一同演唱,音樂教室內彌漫著輕柔的音樂氛圍。窗外透進來的陽光灑下的光影搖曳著,仿佛與清澈的童聲一同跳動。旋律簡單而悠揚,思緒仿佛隨著歌謠中的“龍船”搖搖晃晃,劃過一片蓮池,孩童的嬉笑聲漸漸消失在風中..... 廣寧歌謠中,童謠流傳較為廣泛。其過去是游戲的襯詞,口語,即興的特點使其難以成譜得以流傳。在時代發展中無所適從,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淡去,這是廣寧民間歌謠的現狀。如何打破局限,推陳出新是關鍵。搜集歌詞,新編歌曲,重新演繹是團隊的第一步,是記錄與宣傳民間歌謠的重要一步,更是振興廣寧文化的堅實一步。在尋找當地文化史料的過程中,無論是《廣寧民歌集》,還是《竹林采風》,所收集的得以留存的實體資料終歸是有限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可以知道,在這條道路上仍然有人在努力,為廣寧這片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注入新的養分,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激勵人們為守護與發揚廣寧文化而努力,讓悠揚的歌謠喚醒人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讓廣寧的風不單單穿過竹林,更能到達遠方。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清風徐來,卷起思緒:當無論枝葉如何蔓延,也不能忘記樹的根本;無論河流如何蜿蜒,也不能忘記水的源頭。因此,我們一直都在尋根興文的路上。(林可欣 鄭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