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商訊 1950年1月1日,是李嘉誠事業的起點。 他拿出所有積蓄,又找舅舅莊靜庵借了些錢,用5萬港元本金在香港西環創立了“長江塑料廠”——一間100多平方米、生產塑膠花的小工廠。 開業當天,他自信滿滿地對20多名員工演講:“我們公司雖小,但我懂得這一行,人家懂的,我們懂更多;我們懂的,人家未必懂。一步步,我們一定會擴大,你們的收入,也會一路變好!”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小小的工廠主,在之后70年的商業生涯中,創造了一個奇跡:沒有一年虧損,也從來沒有陷入財務緊張。 1965年香港爆發金融危機,同時“文革”波及香港,經濟雪上加霜,不少房產公司關門破產,李嘉誠卻讓身家快速倍增。 1973年,中東戰爭和石油危機拖累全球經濟,他卻躋身億萬富翁之列。 1986到1987年,國際油價暴跌至每桶15美元以下,他卻做出了“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 1997香港回歸前,香港淪陷的論調與亞洲金融危機的負面疊加,港資、臺資、英資紛紛撤離,樓宇資產大幅下跌,他卻問鼎亞洲首富。 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歐洲經濟低潮,他卻“買下了英國”,經營著上天入海的多元化業務。 …… 那些讓眾多企業應聲倒下的重大經濟危機,如何被李嘉誠變成了一次次抄底或超車的機會? 有時候,前輩的經驗,往往能帶給我們啟示。 華商韜略2019年推出新年獻禮主題音頻節目:《寒冬破:10大超級富豪的穩贏之道——李嘉誠篇》,讓大師的經驗和智慧,幫助我們破寒冬,贏未來。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