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兩天,市場監管總局對外公布了《關于做好電子商務經營者登記工作的意見》,其中一條“電子商務經營者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的,允許其將網絡經營場所作為經營場所進行登記”,這意味著個人可將網店作為經營場所進行登記,也意味著無門檻、無實體、無執照的個人網店、單打獨斗的個人微商將逐漸被清離市場。 不過對于資質齊全的個人賣家來說,注冊登記也意味著監管力度的加強和經營成本的增長。 首先工商注冊就需要時間、精力以及一定費用,再就是納稅問題。2018年8月31日通過的《電子商務法》就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并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不少滿金店店主就此表示:放棄單打獨斗的微商形式,將精力轉移到店主業務上,在個人能力較弱勢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平臺提供的優勢開展個人業務。 社交電商滿金店采用平臺商家供貨、發貨,店主只需分享購買的方式支持中小個體、個人進行創業,在未來的兩到三個月內,滿金店還將推出個性化商品版塊,個人商品可以申上架請售,對于小型商戶來說,這一點極具吸引力。 在中國,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等自產自銷商品就是一個尷尬的存在,在大多數人眼中,自產自銷等同于小作坊操作,質量、安全、售后等都無法得到保障,為此,為保證用戶體驗,大平臺會通過門檻設置將小型商戶拒之門外,而接納小商戶的平臺通常會設置極高的門檻,比如高額的平臺服務費用、保證金等等。 個人銷售商品真的這么沒有保障嗎?當然不是,試想下,在我們生活的周邊,當我們需要訂個餐廳、購買某一商品最習慣的是什么?會先問問熟人,哪家餐廳好吃?哪家水果最新鮮?哪個店鋪的手工藝品最精致的?是不是?換句話,資質、品牌等只不過是獲得陌生人信任的第一步,對于熟人關系來說,口碑才是第一。 因此,你會看到,城里的大媽會去趕凌晨六點的班車,前往某個鄉鎮購買當地的土雞,城南的小姐姐會在夜班結束后,跟小伙伴結伴前往城北的一家燒烤點吃宵夜,而你的爸媽可能會在夜黑風高夜拿著你的八字潛入某個半仙家中,這一切只源于家人、朋友、或者鄰居的一句:他們家做得好啊!講真,這一切才是最質樸、最有誠信的中國式交易啊。 但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和網絡的極度發達,這些最質樸的交易方式正慢慢的離我們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我們通過網絡,基于產品銷量、好評率等指標內容作出的消費行為。當地特色農產品、傳統小吃、手工藝品隨著城市與農村邊界的交融,交易范圍越來越窄,在這個吃飯靠外賣,美容可到家的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特色小吃、手工藝品等個人銷售商品變得無處安放。 個人商品不是沒有市場,而是缺乏渠道,“巧婦9妹”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這個樸素的農婦,通過視頻向大山之外的世界展示著關于家鄉的一切:一道農家菜的制作,結在枝頭沉甸甸的各種水果,田間地頭揮灑著汗水的鄉親…… 社交電商最核心的邏輯就是用戶口碑,熟人交易是商品擴散營銷的起始,為此,社交電商平臺滿金店通過為小型商戶開設了個性化商品版塊,讓用戶通過分享平臺標準化商品賺取收益的同時,可以申請上架自己的個性化商品。 與主流社交電商平臺不同的是,滿金店為每一款上架的個性化商品進行配圖設計與商品描述,很多小型商戶追求像京東、天貓那樣精致的商品詳情頁,所以盡管很多大型社交電商對小型商戶敞開了大門,卻仍將優質資源的天平傾向了大型商戶,即使有開放入口,對小商戶而言仍然如同虛設,文案撰寫、ps摳圖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 2018年8月31日電商法頒布以來,注冊滿金店的商戶明顯增多,一方面希望通過注冊店主獲得市場主體身份的保障,另一方面則希望將自己的資源上架平臺,利用平臺對商家的大力支持將個人商品品牌化。 電商法的頒布實施并不意味著微商、中小型個體就必須退出歷史舞臺,電商法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規范有序發展,從長遠來看是好事,小商戶不必恐慌,最主要的是要找到合乎規范并符合自身要求的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