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政首,農為邦本。在今年新冠疫情和洪澇災害等多因素影響下,抓好農業生產,做好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文章,生產優質農產品,保障糧食安全,把飯碗緊緊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中央多次強調,要順應新形勢、新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是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手段,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農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農業是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有特殊要求的產業。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不同、生態環境各異,生產的農產品在品種和品質方面也存在差別。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正是農業生產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農產品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特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下生產的農產品具有獨特的品質。在某個特定的區域內生產出的某種產品,具有特別的優良品質和食用價值。因此農產品區域品牌非常重要,具有普遍性的使用價值,超越了單個的企業品牌。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建設對區域內相關產業及其整體經濟的帶動和支持,對區域內農戶生活質量的提升和改善,對產業鏈貫通一體的整合力、區域板塊經濟的再造與帶動有著積極的意義。 目前,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高端供給和需求脫節,供不應求。當前,我國農產品生產一方面呈現總量充足、溫飽型農產品已經實現供需平衡甚至供過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又面臨需求升級、高端消費市場空間擴大但有效供給跟不上的挑戰。城市對農產品尤其是精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口味、色澤成為核心要素。傳統的小規模生產、分散式經營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二是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管理流于形式,沒有實效。以往不少農產品公共品牌的管理即使完成了戰略規劃,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或者簡單套用工業品牌的戰略管理模式,沒有真正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辦法,導致管理效率與效果均不盡如人意。三是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主體不清,多頭管控。農產品區域品牌存在著多個品牌主體,來源于不同的縣域,需要解決多頭管控、責權界定不清等問題。 采取綜合措施加大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力度。首先要做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產品結構,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增加高端供給。其次要大力開發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水質條件的農產品,推動地方名優特農產品提檔升級、做大做優。以市場為導向,緊跟消費需求變化,充分挖掘具有地方歷史、地理和文化特色的品牌價值,并以其為引領推動農產品由規模化生產向優質、專用、特色生產經營轉變,形成獨特的市場優勢和競爭力。農業要實現優質發展,實現品牌化發展,就要在一個區域內,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區域的自然條件比較優勢,選好品種,種植最適宜的作物,用各種技術手段,把品牌做出來,然后逐步做大規模,保證品質,加大宣傳,做成名牌,使得產品成為全國獨特優質名牌農產品。第三要做好農產品區域品牌的保護工作。在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中還要保護好農產品區域品牌,確保區域內的所有農產品都統一采取規范化的技術標準保證產品品質。對于區域內質量差的產品,要采取措施,禁止使用區域品牌。 高度重視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要加大對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支持力度。隨著城鄉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原先一些大規模生產的普通農產品已經賣不上價錢,甚至出現積壓滯銷。新形勢下,進一步完善農業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要順應居民對食品消費升級趨勢,把品質高、市場競爭力強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和農業生態服務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農產品品牌。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相信在所有三農人的共同努力下,積極使用新技術、推廣新品種、調整產業結構,一定能夠做好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這篇大文章,推動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譜寫三農發展新篇章。 (作者:李振中 消費日報社社長 總編輯 國家一級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