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一直在進步,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逐漸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每一次改革都是為了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仍然能實現效率的提高與成本的降低。 按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情況來看,各家有各家的管理經驗,每家的每個項目又有各自的特色和管理方法。乍一看感覺是百家爭鳴,而實際的運營中,卻體現出一個重大短板——服務標準的缺失。 一方面體現在缺乏標準落地的能力。其實近年來,由行業組織牽頭,各地已開始推行服務標準化建設,以行業服務標準為基礎,一些物企也加入到企業服務標準的建設。但大部分花了人力財力精力制定的服務標準,卻因無法有效監控標準落地等手段的缺失,導致標準只停留在紙面。 另一方面,受經驗依賴影響,傳統服務成本的分配及服務標準的制定水平參差不齊,制約了標準落地的水平。 企業建立標準的意義在于降低對人才的依賴性、提高人員效率、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實現規模化的發展,并以高標準為支撐,實現現場服務的提質增效。 所謂“有標準沒有檢查等于零、有檢查沒有處理等于零、有處理沒有改進等于零。”服務標準由眾多細節組成,大多由一線員工分散、獨立完成,如果對服務過程缺少有效的監管,服務標準將變成紙上談兵,無法落地。而傳統“人盯人”的管理因其管理半徑短、過程不透明等原因,無法做到全面且真實的管控反饋。 為確保所有項目都能實現高標準服務的落地,通過數字化手段,促進標準的落地成為改變當前傳統物管備受經驗禁錮的關鍵。 愛物管建立了國內首套非住物管數字模型服務標準,目前已擁有44套能覆蓋物管4個工種、5類業態的標準庫存,通過獨創行業算法,實現了工作指標量化。 為更好地整合技術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效以及規模化服務能力,愛物管把數據采集技術、行業算法等系統核心能力組合成一套獨創的智能自動計薪系統。 通過該系統,愛物管用2個人即可管理1個市級區域,整體可替代70%的項目層管理人員及90%的區域、總部管理人員。 以可視化的工作量化數據為導向,質量管理人員和員工管理人員將每日針對性提質增效,以反饋結果持續升級服務模型,最終幫助項目形成極致的標準化管理,并提升40%的服務效率。 為保障服務的提升,愛物管通過“多勞多得”的激勵機制,讓廣大一線藍領通過提升有效時間獲得25%平均收入提升,對比傳統物管,降低了85%的人員流失率。 目前,愛物管在服務咨詢建議、服務標準確立,勞務輸出及標準落地形成了一套效果完全閉環4S服務模式,為現有項目在維持服務質量的情況下,實現了人員節省40%,成本降低15%的卓越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