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國際上規模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是紡織產業鏈最完整、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具有跨進國際紡織強國陣營的厚實基礎和顯著優勢。然而作為紡織的原材料,多年來,紗線行業由于信息不透明、產能供大于求、紗線銷路不好找、各地辦事處推廣增加公司運營成本等多種因素,導致紗線與面料、紗線與設計師、紗線與服裝等嚴重信息不對稱,不僅阻礙了終端產品的時尚與流行,也致使很多紗線生產商同質化競爭,浪費了不必要的資源。 “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 “互聯網+”:對傳統產業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 紗線加工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傳統產業,但目前紗線加工行業正遭遇著巨大的挑戰,縱觀整個紗線加工行業,市場整體需求低迷、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綜合成本逐步上升、原料市場波動等多重問題一并存在,甚至全國57.6%的紡織企業存在產能過剩、庫存積壓的狀況。 再來細看紗線加工行業,整個行業產業鏈長,上下游企業對終端市場反應遲鈍;產業集中度低,中小企業眾多,市場競爭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中,紗線加工行業如何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趕上時代趨勢,打破傳統限制,創新商業模式,提升運營效率,是整個產業鏈提升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 互聯網具有高效、集約、便捷和參與群體廣泛的特點,傳統行業轉型互聯網供求是最適合的切入端,對降低運營成本,減少用工,產品快捷推廣,品牌宣傳等,都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 當傳統的紗線加工行業遇上時尚的互聯網,會爆發出怎樣的“新能量”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家都在積極擁抱互聯網,都在嘗試著運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來為紗線加工行業尋找一個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紗線加工行業與互聯網結合的價值,是運用互聯網的手段去幫助客戶解決一些問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解決在線下無法解決的痛點。 中國紗線加工將深入整合紗線加工行業上下游企業的優質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高效、快捷、透明、便利的優勢,促進供應鏈上下游產品的契合,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幫助紗線加工企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降低經營成本,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棉花、紗線、面料、坯布等大宗商品如果能通過互聯網交易,這無疑是對傳統的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 正如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如果風來了,那么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互聯網+”正是目前中國紗線加工業改革的一個新風口,那么站在這個風口下,誰也無法阻擋我們在“互聯網+”道路上的前進步伐,除了我們自己。 國外紗線大舉入侵國內市場、企業訂單外流、下游需求疲軟一系列因素讓中國紗線企業時刻感受著夾板中求生存的不易。中國紗線何以保持競爭優勢?紗線品質已成整個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 近幾年,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持續開展了“紗線質量登高峰”以及“用戶信得過產品”針織用紗產品測評兩項活動,從中我們對我國紗線產能、主要產品結構以及目前紗線質量現狀和發展形勢等方面有了不同的認識。目前我國紗線市場向高支、混紡、色紡方向發展趨勢明顯,非棉纖維在紡紗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隨著國內企業紡紗設備、器材以及紡紗工藝的提升,紗線質量總體有所提高,單紗斷裂強度不斷增加,條干CV值越來越好。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紗線的產能分布和產品結構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分地區紗線產量位居前三名的省份依次是山東省、河南省、江蘇省,所占份額分別為21.57%、16.73%、12.85%,其后依次為福建省、湖北省、浙江省和河北省等。新疆棉花資源豐富,隨著我國紡織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預計未來幾年新疆將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紗線生產區域。 在主要品種方面,各省的產品類型也由棉紗為主逐步向多品種轉變,但轉變速度有所不同,如山東省純棉紗占比60%,其他以混紡紗(包括棉與化纖混紡、化纖間混紡等,下同)為主;河南省還是主要以純棉紗為主,占比在85%以上,部分企業生產化纖與其他纖維混紡;江蘇省棉紗占比略小,混紡紗占比在60%。據了解,各省紗線生產均有向中高支、混紡、色紡等方向發展的趨勢。 但事實上,我們也要看到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目前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為首的東南亞等國的紗線已對我國紗線企業形成了很大的沖擊。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棉紡織行業雖然在應用新型紡紗技術、新型纖維,提升產品檔次方面有較大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紡企所生產的紗線仍然存在質量穩定性差、品質不高的問題,追求穩定高品質的紗線仍然是我國紡企開展卓越工程的重要目標。從我國紗線質量管理方面看,目前我國紗線質量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目前市場上出現了較多的功能性纖維,而在評價該類紗線相關質量指標時缺少相關可參考標準,缺少科學的功能性質量管理方法,質量檢測手段也不完善。
![]() 其次是紗線現行標準滯后。紗線標準的常規指標如強力、條干、紗疵等,還不足以完全體現紗線的各項性能,不能很好地滿足紡織終端產品和高速織造的需要,還需要增加或提出新的某些特定指標,并滿足這類需求。 紗線處在紡織產業鏈的前端,屬于中間制品,中間制品的質量問題具有連帶性、傳導性,只有好的紗線才能保證產業鏈終端產品的質量。我國優秀紡企目前已經注重生產流程各環節的質量控制,努力提高一線員工的質量意識,制定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采取國際先進的質量監控體系,為提高紗線質量、保證紗線質量穩定性提供了保證。 有壓力也有動力。根據對各省的紗線生產產能和產品結構的了解,我們發現,目前我國紗線品種正在積極發生轉變,并向多元化方面發展。主要向以下幾個趨勢轉變: 一、紗線原料種類向差異化方向發展 在棉紡織行業加工的纖維中,棉花所占比重不斷減少,化纖短纖加工量不斷增加。據中棉行協統計,2014年行業棉花用量為710萬噸,非棉纖維用量為1250萬噸。由于國產高質量棉花產量的減少以及國內外棉價差的影響,造成棉紡織企業棉花使用量減少,棉花替代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 隨著棉紡織行業加工的纖維品種的不斷豐富,非棉纖維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應用于棉紡織行業的優勢也不斷凸顯,使紗線、織物擁有不同的風格和性能,產品附加值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棉行協通過對企業的調研了解到使用非棉纖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可最大限度規避棉花價格大幅波動給企業帶來的經營風險,所以越來越多的棉紡織企業提高了非棉纖維的使用比例,降低了棉花的比重。 二、是紗線性能向多功能化發展 隨著人們對紡織品的舒適性、功能性和健康環保性需求提高,未來的原料研發將進一步向功能性、差別化發展。近幾年滌綸細旦纖維、中空短纖、原液著色的彩色滌綸短纖、滌綸改性仿腈綸等的開發與應用相應增多,未來行業對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的需求將有較大增長。另外將非棉纖維與棉花或者其他非棉纖維進行混紡,不僅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制成的產品具有多種纖維的性能,避免棉纖維或純化纖性能的單一,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發展前景廣闊。 三、是中高支紗線占比增多 從行業紗線紗支品種來看,2010年以前紗線以32S左右居多,中小型紡紗企業主要生產純棉普梳中支紗,支數范圍在30S~40S之間,沿海棉紡織大省生產高支紗偏多。隨著技術及裝備的提升,尤其是市場的變化,60S、80S、100S的紗線占比提高,可產業化生產300S以上單紗的企業增多。從紗線產品種類來看,全國普梳紗產量占比較大,經中棉行協調研測算,按十年來純棉紗平均產量600萬噸計算,純棉普梳紗約450萬噸,精梳紗150萬噸左右。 四、是環錠紡依然是最主要的紡紗方式 從整個行業看普通環錠紡依然是最主要的紡紗方式,但是以普通環錠紡為基礎的緊密紡、賽絡紡、緊密賽絡紡等新型紡紗方式的規模在不斷提高,截至2014年我國緊密紡已經超過了1800萬錠,并將保持較高速的增長。 在轉杯紡方面,隨著轉杯速度的提高,現在轉杯紡已可生產中細號紗。近幾年除了開發中細號針織紗及低捻紗、竹節紗等特色紗線外,國內許多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開發了化纖、毛麻、絹絲等以非棉為原料的轉杯紡紗線。尤其是以粘膠纖維為主體原料開發轉杯針織紗,具有手感柔軟、表面光潔、染色鮮艷、吸濕透氣等優良特性,深受后續加工企業歡迎,市場占有率在進一步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