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近日宣布,在安卓用戶4款手表陸續支持 “一號雙終端”服務后,蘋果公司旗下 Watch Series 3、4(GPS+蜂窩網絡)2款智能手表也正式支持“一號雙終端”,用戶只需通過手機自助開通“一號雙終端”服務,手表即可獨立接入中國移動的網絡,用戶可享受不帶手機的輕便。 瞄準市場增量 中國移動官方稱,通過“一號雙終端”服務,用戶可在自己的手機號碼(主號碼)賬戶和套餐下添加一個eSIM附屬智能設備,使手機終端與附屬終端共用一個手機號碼(主號碼),主號碼來電時兩個終端同振,任意終端均可拔出電話,但主附終端之間不能撥打電話。 對中國移動而言,與蘋果合作無疑是引入一位重量級 “外援”。市場研究公司 IDC 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2790萬支,同比增長5.5%,其中 Watch銷量達470萬支,同比增長38.4%,市場份額也從13%增長至17%。在可穿戴設備市場,蘋果仍舊一枝獨秀。 不過,提供“一號雙終端”業務的運營商并非僅中國移動一家。2018年3月,中國聯通宣布開啟“一號雙終端”業務,試點地區包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長沙、鄭州、武漢7個城市;2018年10月,中國電信也正式開通 Watch 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 事實上,除運營商,上游硬件廠商也積極布局該市場。目前,蘋果、三星、華為等科技巨頭正在為eSIM研發相應智能產品。據預測,到2022年,全球eSIM卡市場滲透率將達到50%。 存用戶流失隱患 據了解,eSIM能夠隨時隨地切換各種運營商網絡,改變以往由運營商主導的局面,讓用戶有更大自主權。“一號雙終端”意味著未來將會有更多可穿戴智能設備和物聯網設備實現獨立運行,上網和語音通話將不再是手機的專屬功能。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表示,eSIM卡需求一直存在,只是部分物聯網終端只能采用eSIM卡,才真正拉動了eSIM商用。eSIM是大趨勢,不一定要一號多終端,給手表一個單獨號碼+定制套餐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從運營商角度看,運營eSIM業務并非只有收益。號碼資源是核心資源,由于打破SIM卡綁定每個賬戶的單一控制權,運營商將面臨用戶隨時流失,資源池被攪亂,以及資費套餐、用戶數據等各種潛在運營風險。 同時,按照工信部相關文件要求,公民一個身份證下最多只能辦理5張移動類號卡(含后付費、預付費、無線上網卡等產品)。因此,雖然是虛擬卡,eSIM卡仍可能會占用一個寶貴的“一證五號”名額,這對于那些基于各種需要有多號需求的用戶來說,會造成不便。 使用費不劃算 由于存在諸多問題,“一號雙終端”業務規模化推廣尚面臨諸多挑戰。 目前,三大運營商在eSIM業務上的投入比較有限,其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僅為小范圍覆蓋,兩大運營商在該業務上合計僅覆蓋10座城市。此外,市場上能夠提供eSIM技術和平臺應用接入、形成規模化商用的通信企業也屈指可數。 同時,“一號雙終端”也并非免費服務。以中國電信為例,盡管2019年6月30日前成功申請“一號雙終端”業務的用戶可以免12個月的“一號雙終端業務功能費”和“副卡功能費”,但免費期過后,用戶仍將按月正常支付相關費用,其中業務功能費為5元/月/號,手表副卡功能費為按套餐規則收費。 如果用戶辦理中國電信家庭融合套餐,一張主卡可以免費帶兩張副卡和一張每月收取20元功能費的副卡,即一個套餐下最多可擁有四張卡。隨后,在開通中國電信的“一號雙終端”業務時,用戶需要每月為這個虛擬卡再多支付25元才能共享以前的主套餐。 業內人士表示,從用戶角度看,在備用號碼上花費這樣一筆錢并不算便宜,因為現在大量的日租卡或互聯網卡功能費已低至10元以下,每1GB手機流量也僅為1元,且不用不收費。 北京商報記者 劉洋 濮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