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響應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發展的號召,1月11日至14日,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環“抱”鄉村實踐團奔赴遼寧省盤錦市,聚焦鹽堿地治理與利用,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實踐調研,力求以科技力量用科技力量破解鹽堿地開發利用的難題。 科技賦能“展朝氣”,堿地煥發新生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已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核心力量,鹽堿地治理亦不例外。盤錦的鹽堿地改良與利用,正借助科技的力量,煥發出蓬勃生機。為了探尋耐鹽堿水稻培育的科技奧秘,實踐團走訪了遼寧中聚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愛美瑞特種肥料有限公司。 “化灘涂為良田,鹽堿地里稻花香”,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最后幾年致力的一個科研攻關方向。幾年來,中聚農業北方耐鹽堿水稻袁隆平院士專家工作試驗基地一直致力于高耐鹽堿水稻品種的篩選和繁育工作,為我市乃至東北鹽堿區域水稻種植提供良種保障。團隊成員深入了解實驗基地,向公司有關負責人與技術人員請教了鹽堿地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了解到“三步走”篩選水稻種子的方法,和鹽堿地種植水稻在基因、土壤、水質三方面的改良方向。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肥料是農業生產中的必要生產資料,科學的使用肥料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措施。在鹽堿地改良中,肥料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愛美瑞特種肥料有限公司致力于研發適合鹽堿地的特種肥料,通過先進配方技術和生產工藝,生產出調節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結構的肥料。團隊成員學習了特種肥料使用原理和技術要點,了解其對鹽堿地改良利用的重要價值。 通過與科技企業的交流合作,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科技賦能農業的重要性。科技不僅在耐鹽堿水稻的研發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也在鹽堿地土壤改良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的推動下,盤錦鹽堿地昔日的荒涼正逐漸被綠意覆蓋,耐鹽堿水稻和堿地柿子等特色農作物茁壯成長,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讓這片土地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朝氣。
深入田間“探底氣”,感知土地脈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要想真正了解盤錦鹽堿地,必須深入田間地頭,親身去觸摸、去感受這片土地。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產區之一,盤錦的鹽堿地面積廣泛,如何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治理鹽堿地,成為了當地發展的重要課題。 實踐團首先來到了盤錦市大洼區,參觀了堿地柿子種植大棚。隊員們在農戶的引導下,仔細觀察堿地柿子在鹽堿環境中的生長狀態,聆聽農戶分享種植經驗與技術難題,認真記錄下每一個生長數據。這一項目為鹽堿地農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示范,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鹽堿地并非“無用之地”,而是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隨后,實踐團前往新興鎮、清水鎮等地,穿梭于廣袤的鹽堿地田間,拿著專業工具,深入土地,探索土壤的奧秘。隊員們蹲下身子,仔細察看土壤的色澤與質地,尋找其中的特殊標記物,并小心翼翼地采集土壤樣本。每一處不同深度和位置的樣本,都承載著對鹽堿地的深刻理解。通過對這些土壤樣本的科學分析,團隊為后續的土壤改良與作物種植提供了精準的理論依據,確保了數據的科學性與實踐的有效性。 經過參觀鹽堿地與實地采樣,隊員們對鹽堿地的“底氣”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為后續的研究和治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廣聚民智“聚人氣”,共商治理策略 “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鹽堿地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匯聚各方的智慧與力量,才能攻克其中的難題,開創出更為高效的治理路徑。為此,實踐團隊積極聯合各方力量,展開全方位的探索,力求為盤錦鹽堿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全新的解決思路。 在遼寧鹽堿地利用研究所,實踐團與專家們進行了深入座談。專家們憑借多年的研究經驗,從土壤改良、作物品種選育、灌溉技術優化等多個角度,提出了寶貴的建議。他們詳細介紹了國內外鹽堿地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開拓了實踐團隊的視野,使其在后續工作中更為清晰地認識到鹽堿地治理的多維度挑戰與機遇。在此過程中,實踐團不僅汲取了先進的科技理念,也深刻認識到技術與經驗的結合、學術與實踐的融合,才能為鹽堿地的治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與此同時,實踐團還深入大堡子村、新興鎮、田家大集等地,廣泛開展了問卷調查與面對面訪談,收集了大量當地居民對鹽堿地的認知、改良需求以及相關知識了解的反饋。隊員們向村民發放問卷,并耐心解釋問卷內容,確保每一位居民的意見都能得到充分表達。大家細心傾聽,認真記錄村民的期望與建議,把他們的聲音匯聚成對鹽堿地治理的珍貴啟示。 通過多方位的調研與交流,實踐團在盤錦鹽堿地治理的關鍵問題上,得到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各方智慧的融合為未來的工作指明了道路,也為鹽堿地的改良與利用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民意基礎,匯聚起了共同治理鹽堿地的強大人氣。 結語: 鹽堿地的改良與利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乎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實踐團將在未來的工作中,繼續深入研究鹽堿地的改良技術,并將所學應用于實踐,推動鹽堿地的高效利用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通過科技賦能與精準調研,實踐團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劉璇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