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20多年里,全球顯示面板技術已經完成了從傳統CRT到LCD再到OLED兩次迭代。種種跡象表明,在當前OLED應用與產線建設大行其道的同時,全球顯示面板行業已經悄然開啟了由OLED硬屏向可折疊全柔性屏的第三次迭代。 而這次迭代的推動者是一家中國廠商——柔宇科技。知名經濟學家劉姝威在近日表示:“柔宇通過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柔性電子產業。在全柔性顯示屏和全柔性傳感器等以柔性電子集成技術為中心的領域,柔宇實現了多個高級的里程碑式突破。”換句話說,柔宇并不是一家面板廠商,而是柔性電子技術企業,柔性顯示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就是這一個組成部分,也涉及一個萬億級的面板市場,從三星等巨頭的包圍圈里虎口奪食。 作為半導體領域的核心產業,顯示面板被視為;一芯一屏;的國之重器,一直是各國政府傾力扶持的戰略產業高地。過去十余年,中國企業的顯示面板技術雖然一直受到韓國三星等巨頭的長期壓制,但規模和技術上的間距都在持續縮小。如今在硬屏和固定曲面屏的規模產能上,國產面板廠商正在迎頭趕上。在全新一代的可折疊全柔性面板技術賽道上,以柔宇為代表的中國企業也正在迎來換道超車的機會。 磚頭,玻璃,塑料片到薄膜:全球顯示面板技術的又一次革命 從體積和重量能跟水泥磚媲美的傳統CRT顯示器,到平板玻璃封裝的LCD液晶顯示屏,再到可以采用塑料基板甚至一次成型的固定曲面OLED顯示屏,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顯示面板領域經歷了兩次革命性的迭代。如今隨著柔性顯示技術的逐步成熟,比保鮮膜還要薄的全柔性顯示屏來了,并開始進入到衣帽、手包、酒瓶、屏幕可反復折疊的智能手機等日常應用當中。顯然,這個行業在技術與應用上正再度逼近又一次升級迭代的十字路口。 較之OLED迭代LCD,這一次的顯示革命意義更為深遠。 很多消費者和行業人士將傳統OLED固定曲面屏也稱之為;柔性屏;,這實際上是一個宣傳導致的認知誤區。事實上二者存在本質區別,固定曲面屏屬于OLED一次成型,早在2015年韓國三星就已經率先量產固定曲面屏OLED智能手機,而真正的柔性屏(為了與固定曲面屏以示區別,行業現稱之為;全柔性屏;)是像玻璃紙或者塑料薄膜一樣在用戶手里可以反復可靠彎折數十萬次——只有它才可以成為折疊屏手機的屏幕,無論從技術難度還是應用場景來看,全柔性屏相對于目前主流的OLED固定曲面屏(即俗稱的;柔性屏;)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品種。而中國創新企業柔宇的確是全球第一家實現了全柔性屏量產和折疊屏手機出貨的公司。在顯示行業發展史上,中國企業第一次在重大技術突破上領先了韓國三星為首的國外傳統顯示行業巨頭。 在技術層面上,由于極為特殊的物理特性,全柔性可折疊面板對材料、化學和電子工程技術的要求之嚴苛,絕非當前主流的OLED硬質面板可比。它要求有一定的韌性與強度來承受反復彎折和拉伸、還要保證透光性、耐高溫、耐老化、抗沖擊、防水、平整度,同時還要耐磨耐刮擦等等。并且,在反復彎折過程中還要保證膜層當中的精密傳感和顯示線路的穩定不被破壞。全柔性屏的極高技術難度,從三星的第一代折疊手機出現的系列質量事故便可窺見一斑。因此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全柔性屏完全是全新一代技術下的產物。 在應用層面上,全柔性顯示由于具有向下兼容的特性,其應用場景遠遠比當前主流的固定曲面屏更廣闊。它既可以當正常的OLED剛性屏使用,更可以在必要時隨著物理空間任意折疊,這是一次用戶體驗上的顛覆性突破。在5G、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全柔性顯示屏的應用場景將會無處不在:智能手機、智能家居家電、智慧辦公、飛機汽車甚至衣帽箱包服飾,這些常見領域都將給全柔性面板提供廣闊的應用空間。 公開信息顯示,柔宇率先在業界實現了全柔性顯示屏的幾個重大里程碑式突破,包括2014年全球最薄0.01毫米全柔性顯示屏技術發布、2018年全球首條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線點亮投產、以及2018年全球第一款柔性折疊屏手機發布上市,開創了全柔性屏和折疊屏手機產業的先河。如今,無論是以韓國三星、LG為代表的國際巨頭,還是國產廠商柔宇都在廣泛布局和發力全柔性技術,不過由于極高的技術難度和門檻,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全柔性面板領域真正具備自有成熟技術和規模產能的玩家只有兩個:三星和柔宇——這兩家公司都有各自的柔性折疊屏手機面市。但在手機以外的應用落地上,柔宇似乎走得比三星更遠一步。 中國面板業能否借柔性技術換道超車? 作為半導體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顯示面板領域向來被各國列為產業競爭的必爭戰略高地并不惜血本扶持,三星、LG在面板領域能有今天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舉韓國全國之力的結果。我國亦是同樣如此,中國面板企業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同樣也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傾力扶持。這其中,鮮有人知道的是,柔宇從創立開始就帶著明顯的硅谷科技基因和創業風格,早年主要靠國內外知名風險投資支持其快速發展,其民間資本占比相對更高,投入資金規模相比傳統顯示產業也更節約更經濟。 分析人士指出:在液晶時代,中國面板企業一直受限于韓國,到了如今OLED時代,韓國企業的優勢雖然還在,但雙方間的差距已經大幅縮小。不出意外的話,在新一代的全柔性面板領域,以柔宇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很可能在三星牢牢把持十年的技術高墻上撕開一道缺口,實現中國顯示面板產業對韓國的換道超車。 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公開市場上,大家對于三星的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并不陌生,從這款手機上市后一系列的質量問題來看,三星的全柔性屏技術尚未真正成熟并達到穩定商用的要求。而柔宇推出的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柔派,雖然海外媒體評測報道比同類產品更勝一籌,國內反響卻顯得差強人意。看起來似乎大家在第一代全柔性屏折疊手機上面表現都不算驚艷。 但從柔宇的獨立董事劉姝威透露的信息來看,柔宇的柔性電子技術突破已經取得不俗的成就:目前,柔宇已經擁有了3000多項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尤其柔宇自主創新開發的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即ULT-NSSP技術,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成為與三星的傳統多晶硅技術LTPS并駕齊驅的全新技術路線。 公開資料顯示,柔宇的柔性面板采用了與三星完全不同的超低溫非硅技術路線ULT-NSSP,這是一條完全自主的原創技術路線,與三星相比,柔宇這條全新的技術路線有效精簡了柔性顯示面板的核心工藝制程,使得量產良品率和產品彎折可靠性大幅提升,同時投資成本和生產周期也顯著降低。 簡單來講,三星采用的技術路線主要采用傳統液晶屏和曲面OLED屏使用的多晶硅做背板集成電路,而硅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在柔性彎折可靠性和制造成本上具有先天的短板。柔宇采用非硅(到底是什么材料屬于核心商業機密)繞開了硅固有的缺陷,多晶硅需要的工藝溫度在450攝氏度以上,而柔宇的制程溫度比傳統LTPS低200到300度。這意味著,柔宇的技術可以根據需求支持更多的材料選擇與定制。 據坊間一些股權投資機構盡職調研泄露出來的信息,柔宇的全柔性面板良品率在2019年就已經達到“競爭對手”傳統OLED硬屏的水平,比其他廠商全柔性屏良率高出近十倍;同時,由于制程工藝縮減尤其是所需曝光層數的減少,柔宇的全柔性屏較對手更輕、更薄、彎折可靠性更強、成本更低,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性能參數方面,柔宇的柔性電子技術實際上已經遠遠走在了傳統顯示巨頭三星的前面。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的情況下,在全柔性面板技術領域,三星具有品牌和產品落地方面的優勢,而柔宇在技術突破上保持著相當的優勢。憑借全柔性面板領域的非對稱性技術優勢實現國際市場競爭的逐步突破,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一方面,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新風向下,擁有核心原創知識產權優勢的柔宇將在中國本土市場的供應鏈體系中存在巨大的國產替代空間,畢竟中國企業在全球消費科技、電子領域擁有十分巨大的市場份額優勢,尤其是中國的智能手機廠商整體份額接近全球七成;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領域,三星既做面板又深度切入下游終端產品的競爭,是幾乎所有全球主流消費電子廠商的最主要競爭對手,這必然會引起對手的防備,相比之下,柔宇是個不錯的替代選項。”上述分析人士說。 新賽道前景光明,市場培育也需要耐心 盡管全柔性面板行業的前景一片光明,但無論是對于三星還是柔宇,或是其他正在進行相應全柔性技術跟進的中外面板廠商,大家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個行業性問題就是:柔性顯示是一個全新的產業,一條全新的賽道,如何更快地拓展市場應用并讓消費者更好地理解其價值? 柔性顯示當前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只能一邊依靠不斷開拓增量市場,一邊逐步替代傳統硬屏的存量市場來慢慢打開。這就需要押注柔性技術的廠商拿出足夠的創新與耐心,來逐步培育這個新市場,新技術和產品所蘊含的商業能量才能完全釋放。當然,這個過程中資本的助力也不可忽視。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柔宇一方面不斷推動其柔性屏技術越來越成熟,另一方面也積極拓展行業應用,且已簽約了包括空客、LV、中興、格力、豐田、中國移動、順豐等500余家這樣的國際級大客戶,除了折疊屏手機、柔記智能手寫本、柔樹、柔性智能銘牌等消費級產品以外,還開發了一系列面向企業級的創新解決方案。 “任何一款消費電子產品從概念設計到定稿,再到敲定供應商投入生產,最后到終端產品實現銷售落地,這中間的過程少則一年多則兩三年。而任何一款新型汽車的面市,在技術實現完成后,其送審檢測獲得生產許可到產品上市也同樣需要兩年多的時間。“分析人士指出,在現階段,無論是三星還是柔宇,其市場開拓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普及。不過,如今加速普及覆蓋的5G和物聯網將會大幅加快柔性技術產品的市場培育過程,中遠期來看,這一領域的市場空間可能達到萬億級。 表面上來看,柔性屏快速普及要解決的關鍵障礙似乎在于價格,目前三星和華為的折疊屏手機都在1.5萬以上,但深層次來看,最終的關鍵障礙其實在于良品率——良品率低是導致市場上折疊屏手機價格昂貴的重要原因,柔性屏的成本之爭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良品率之爭,因為低良品率下驚人的材料損耗大幅推高了柔性屏的平均生產成本。 劉姝威指出:柔宇的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路線令柔宇柔性面板工藝制程縮短,良品率顯著提升,產線投入成本和生產成本都大大降低,這會使得企業在未來市場開拓上競爭優勢明顯。前述分析人士也認為,“如果柔宇的良品率做到遠高于三星,再加上材料的選擇范圍更廣,那的確將是巨大的市場競爭優勢。” 據接近柔宇的市場人士透露,工藝和制程簡化之后,柔宇的柔性面板所需的生產周期和生產效率較競爭對手更具優勢,這將有利于柔宇迅速、低成本擴張產能搶占市場,并極大縮短柔宇的投資者回報周期。 “從半導體集成電路、顯示屏、傳感器等核心器件上游產業來看,其毛利潤率比下游應用段通常高很多,而柔宇在技術難度極高的全柔性電子產業又有足夠高的上游技術壁壘和眾多原創技術知識產權,其產品溢價水平理應高于傳統顯示屏,因此柔宇未來利潤率可能會非常有競爭力,一旦其產品和技術未來量產實現進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和市場前景將十分可觀。”劉姝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