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創新藥可以說是迎來了研發的爆發期。投資上2018Q1-Q3 ,整個大健康領域,醫藥融資金額最多,增速最快,高達447億。在創新藥研發上,也不斷有創新藥、生物醫藥上市,列入基礎用藥名單。但是創新藥上市之路,中國向創新藥研發中心挺進時,從研發到臨床依然有很多不確定性。在研發上,如何從me-too到first-in-class,在審批上,如何減少失敗的風險縮短上市時間差,研發之外,商業化之路同樣是嚴峻的挑戰。在動脈網主辦的“2018未來醫療100強”論壇上,動脈網聯合良醫匯共同舉辦了腫瘤創新藥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頂尖投資機構、創新藥企共論創新藥發展。 本次分論壇的嘉賓有: 夏爾巴資本管理合伙人、H50理事輪值主席蔡大慶 洪坦/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 張江/平安創投董事總經理 劉謙/阿斯利康大中華區副總裁 梁占超/冪方資本創始合伙人 唐愛民/磐霖資本合伙人 楊昆/德同資本合伙人 趙蓓/工銀瑞信基金經理 楊大俊/亞盛醫藥董事長兼CEO 汪裕/詳妍(上海)商務信息咨詢合伙人 毛力/貝達藥業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 周思翔/和鉑醫藥中華區業務發展負責人 劉靜/諾思格醫藥醫學副總監 陳杰/武田制藥大中華區醫學事務負責人 梁怡/再鼎醫藥大中華區總裁 萬江/貝達藥業董事、資深副總裁 牟艷萍/默沙東腫瘤事業部總經理 王玨/良醫匯腫瘤資訊創始人 動脈網整理了以下精彩觀點: 4+7帶量采購將會如何影響創新藥 4+7帶量采購可以說是攪動了整個醫藥市場,讓醫藥市場市值大跌,重構了醫藥企業估值邏輯。但是現場各位嘉賓表示長期來看“4+7”政策對于創新藥來說應該是利好消息。 為什么是利好,首先從市場來說,4+7帶量采購政策擠壓了仿制藥的生存空間,將仿制藥和輔助用藥在醫保中的生存空間壓縮了仿制藥的生存空間,也就為創新藥分食市場的機會。形象地說,這是政策一刀帶來了該有的“專利斷崖”。實際上4+7政策代表著醫保控費越來越嚴的趨勢,帶量采購只是一個開始,討論4+7政策對于創新藥的意義,意味著在醫保控費趨勢下,創新藥的發展路線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洪坦表示:“中國有將近萬億的醫藥市場,包括醫保在其中。未來我相信大量的輔助用藥或者仿制藥的價格下行,中國醫藥注冊法規也逐步與國際接軌,目前近萬億規模醫藥存量市場的用藥結構調整能給創新藥帶來很大的機會。” 這改寫多年以來中國醫藥市場仿制藥價格居高不下的市場環境。再鼎醫藥大中華區總裁梁怡先生就說道:“我當時外企,例如羅氏、阿斯利康工作的時候很有意思。老外一直問我,為什么中國沒有專利懸崖,很奇怪,老外不理解,現在一下理解了。”4+7”以后,也就讓中國的市場變得像美國一樣。” 除了對于市場的影響外,帶量采購還將釋放更多的“蝴蝶效應”,影響腫瘤創新藥。以創新藥急需的資金而言,磐霖資本合伙人唐愛民就表示,4+7標志著醫藥市場正在回歸價值,或者說是一個大幅的壓縮。當它傳導到二級市場,醫藥股大跌,普遍往下走。這個影響肯定會傳導到一級市場。創新藥企估值可能會有回落空間。” 從短期來看,4+7政策是對醫藥市場的沖擊,對于目前以me-too為主的創新藥企而言也是一盆冷水。但是長期來看,4+7帶量采購是鼓勵新藥創新。對于腫瘤研發企業難題就在于如何熬過春天。 冪方資本創世合伙人梁占超指出,一方面,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市場預期不及預期,會面臨估值的壓力,會面臨融資壓力。另一方面,對于以高估值拿到融資的企業,就要面臨如何達到預期,如何保持現金流等問題? 在2015年到2018年,隨著私募基金規模擴大,以2017年為例,中國一級市場共成立人民幣基金3500支,是 2014年的5倍;總募資金額達1.67萬億 元,是2014年的4.5倍,創新藥在受到關注后形成一定的泡沫。接下來投資市場也將會趨于理性,但是也不必悲觀,從長遠來看創新藥一定是向上的。 今年來投資了國外Tmunity和陳列平教授的Nextcure的平安創新投資基金總經理張江就送給創新藥企業一句話:“創新藥企業要和時間做朋友,保持專注。” 當然這不是一句安慰的空頭支票。“從醫保控費或者騰籠換鳥來講,他的初衷肯定不是打擊創新,肯定是鼓勵創新。在未來,”4+7”出來以后,主要壓縮的是醫藥流通行業,從短期來說,只有中國權益的藥會受到影響。但是長期來說,這有利于創新。” 貝達藥業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毛力博士則是認為在嚴峻的形式下應該保持樂觀:“政策的初衷是擠掉流通領域的泡沫和醫保控費。至于Me-too這一塊,在下面三到五年,我個人覺得Me-too肯定還是一個主線。真正的原創靶點,國內的研發能力還沒有達到。任何一家大跨國藥企的研發經費比我們全國藥企加起來還多,所以這一塊還需要時間。” 未來醫療100強腫瘤創新藥論壇現場 左起:唐愛民、蔡大慶、張江 超級買方醫保局,創新商保支付模式究竟誰能為創新藥買單 4+7政策能讓創新藥投資理性回歸冷靜,但總體來說創新藥領域依然是火熱的領域。 在供給端可以從一組數據可以發現生物技術領域大量資金流入,同時在研管線也較密集。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醫療企業募集資金25億美元,占全球募資總額的30%左右,同時,2018年9月,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籌集的98億美元資金中,約30%來自中國。投資人已經不滿足于國內藥企,開始海外布局。 在產品上,創新藥企也在持續跟進。來自Nature Cancer Review的數據顯示,生物藥在研管線中主要靶點有417個,但是其中其中諸如CD19、PD1/L1等靶點競爭激烈,創新藥扎推。就在不久前,首個國產PD-1上市,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同類產品上市,那么必將面對誰來買單的問題。 解決買單問題,首先要解決如何定價的問題,貝達藥業董事、副總裁萬江首先表示藥物定價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事,是一個要遵循藥物經濟學的技術活。但是一條真理就是藥物定價與藥物價值匹配。 平安創投董事總經理 張江 “在美國,小的創新藥公司最后會被藥企巨頭收購,所以它的高估值是有支撐的,但是中國還達不到這種條件。所以銷量能否支撐起估值是很大壓力的。我們平安商保,無論O藥還是K藥上市,平安保險都是第一個在商保里予以支持的。而醫保控費肯定是一個大趨勢,4+7甚至可以說只是一個開始,而創新藥想要分得更多市場蛋糕,只有創新才有人買單。”張江結合投資和支付兩個角度談了支付方的可能性。 對于創新藥由誰買單問題,或許從目前已經上市的新藥案例中也能取經。在論壇當天,成功上市“K藥”的默沙東腫瘤事業部總經理牟艷萍女士就分享了默沙東K藥醫療金融解決方案。 “其實K藥上市,我們在中國是全球最低價,我們比美國的市場價低的54%,比香港低了32%。我們也尋求了多種幫助病人提升支付能力的辦法,包括跟鎂信合作,包括事先的預付款。我們跟保險公司談,好幾個公司把K藥納入它的保險里面,這對于病人的支付能力提升很重要。在醫保報銷上。我們深圳進了大病醫保的報銷,還有珠海和河南的大病醫保的報銷。各地對這個產品的需求很大,所以我們爭取進了很多大病醫保。” 默沙東腫瘤事業部總經理 牟艷萍 創新藥上市到底營銷到底針對醫生還是以患者為中心? 無論是從資本、藥企、監管部門投資新藥的初衷都是為了更好地擴大醫療可及性,讓更多的患者能夠用上好藥。在創新藥走到上市前就是差最后一公里,但是其實創新藥要走的路還有很多。貝達產品上市8年,但是全國有銷售的醫院不過500家左右,所以創新藥市場的最后一公里不在北上廣深的醫院,而是更廣闊的臨床。 “中國和美國不一樣,評價一個藥物是不是成功市場,不光要看銷售額,而且要看它是否改變了醫生的行為,美國是指南規范醫生行為,但是中國如何規范醫生的用藥行為是任重道遠。衛計委為什么出現分級診療,就是希望協和發生的動作,在全國都發生。”再鼎醫藥梁怡表示。 再鼎醫藥大中華區總裁 梁怡 更好地幫助患者,藥企以患者為中心,離不開醫生環節。患者教育和醫生教育實為一體,但是卻需要不同的策略。沒有專業化的醫生教育和患者教育,只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很多藥企都宣稱以患者為中心,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以患者為中心正在落地為切實可行的整體解決方案。 如何讓藥企不止是提供藥品而是服務,曾經在阿斯利康任職和騰訊推出國內首個藥品金融服務的梁怡就表示,要構筑以患者為中心的腫瘤生態圈,在大數據基礎上預防,用AI實現快速篩查,在初診和轉診階段用基因檢測和智能轉診平臺,提供可及性強的治療方案,還要實現療程管理,提供金融服務、AE管理和患者關愛。 但是以患者為中心要求的是以數字化工具支撐的精準,而不是把處方權賦予患者。 萬江就指出:“其實我不贊同完全以患者為中心,藥品的使用過程是特別需要醫生管理的。一個醫生一兩個月不看data,都會感到落伍,因為腫瘤藥發展得很快,腫瘤藥是不可能由患者來決定用什么藥的。如果在醫院開藥,有醫院承擔責任,如果是在藥店買的腫瘤藥,出現不良反應,由誰承擔責任呢?” 未來醫療100強腫瘤創新藥論壇現場 左起:王玨、梁怡、萬江、陳杰 也就是說隨著腫瘤治療技術的不斷突破和進步,其實越來越需要專業化的醫生和患者教育。 “《我不是藥神》里,患者們通過什么交流,QQ群,這是非常落后的,他們需要合理的渠道認識自己的疾病。” 良醫匯腫瘤資訊創始人王玨說道,“而醫生端,我們良醫匯和CSCO青委會,從海外引進版權,翻譯了41本書,覆蓋27種瘤種,有62萬字的患者教育指南。這是目前國內最全的,關于不同瘤種的患者指南,而且我們把它免費做了1000套,免費送給國內的醫院,最后發現醫生表示,這套書很好,能不能再給我們一套,我們醫生也需要這樣一套書。所以如何讓我們的醫生和患者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最新的數據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