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孩子宅在家里,吃得多動得少,問題也來了。據首都兒科研究所統計,一年來該院心血管內科患者總體數量比疫情前增長了約20,去年6月至今門診初診及隨訪病人14951例,病房共收治939例患兒。針對這一變化,心內科開通了網絡咨詢門診,并建立起“進群管理”隨訪模式,督促患兒在治療的同時改進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現象1 心內科涌來不少小患者 從去年6月到現在,兒研所心血管內科主任石琳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感受:高血壓患兒增多了! 之前,兒研所心內科收治的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先心病、心衰等急癥患兒,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心內科號源吃緊,“來門診加號的家長一下多了起來,”石琳回憶,科室還臨時擴大了門診量,醫生加班加點,擠出了一些號源。 這些孩子往往都有幾個共同的特征:體型偏胖甚至挺著個大肚腩;總覺得頭暈頭疼;食欲旺盛,紅燒肉、炸雞腿是最大的愛好;狀態懶散,喜歡躺著不想動。一問原因,大多數是因為疫情期間停學在家,吃得多運動量又少,加上作息不規律,體重增長很快。 看到這樣的孩子,石琳基本上都有一個判斷,這很可能就是一個高血壓患兒。 一個病例讓石琳印象深刻。孩子因為總抱怨頭痛,被家長帶來做檢查,一測血壓,收縮壓已高達200毫米汞柱!情況緊急,血管隨時有破裂風險,石琳趕緊聯系床位讓孩子住院。這個時候,家長還滿不在乎,“這孩子,就是不想學習,所以才想的歪招,鬼點子多著呢。”對此,石琳很是無奈。 石琳提醒,頭暈、頭疼、短時間內長胖、情緒比較煩躁的孩子,一定要及時來醫院做檢查測量血壓,特別是有高血壓家族史的家庭,需要更加留意。 現象2 “看著看著就胖起來了!” 12歲的大林就是一位高血壓患兒。身高177厘米的他,體重卻有100公斤,去年8月18日,因為頭疼頻頻發作,媽媽韓女士帶著他來到兒研所心內科就診。檢查結果顯示:原發性高血壓2級,同時伴有腎臟損害、脂肪肝、高尿酸血癥、高胰島素血癥。 好好的孩子,怎么得了大人的病?原來,韓女士在朝陽區一家超市上班,沒有節假日,每天兩班倒,丈夫平時也總出差。疫情期間,課堂挪到了家里,“孩子基本上就成了沒人管的狀態。” 每天上班,韓女士會把早餐、午餐一起做好,叮囑孩子到時候把飯熱一熱。為了鼓勵孩子能自覺學習,她又留了一些零食放在家里。漸漸地,她感覺到孩子的生活習慣有了一些變化—— 之前孩子特別喜歡吃素食,現在一次能吃三四個雞腿兒;吃完飯就犯困,躺在床上睡覺;總嫌飯菜沒味道,吃飯時喜歡把湯汁倒進米飯里,還喜歡吃番茄醬辣椒醬等調味品;偷偷去買零食和甜飲料……看著孩子慢慢胖了起來,韓女士心里邊著急,但想著孩子這么大個子,也沒有放在心上。 學校常規體檢發現了問題,孩子血壓偏高!韓女士這才著急起來,不知不覺間,孩子三個月已經長了六七十斤。“真是看著他慢慢變胖的,真后悔沒有好好管一管。”看著檢查單,韓女士追悔莫及。 應對 建微信群對患兒一對一隨訪 住院近半個月,大林的血壓終于穩定了下來,但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見到石琳,韓女士惴惴不安,“這降壓藥,是不是這輩子就不能停了?” 看著韓女士焦灼的眼神,石琳給出了否定的答復,孩子與成人不同,有些疾病只要及時調整生活方式,其實是可逆的。“孩子患上慢病,治療只是一個開始,對日常生活方式的跟蹤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看著這么多出院即將回歸家庭的高血壓患兒,心內科專家們心里很著急。如何幫助家長更專業地調整生活方式?科室決定,對患兒一對一“進群管理”,醫生們化身健身教練和營養師,為每名患兒制定專屬的運動處方和飲食處方,督促孩子落實。 進群前,心內科團隊和臨床營養科團隊對大林的性別、年齡、體重、體重指數、血壓升高程度及運動心肺測試等多項檢測結果進行評估,大林拿到了自己的“低鹽低脂飲食加有氧運動”的處方。 飲食處方中,每天吃多少主食、瘦肉,喝多少低脂奶,需要多少蔬果、油、鹽等全部都有了量化標準,還對進食總量、進食順序、烹調方法進行了標注。“對于肥胖兒童,應當嚴格限制總熱量的攝入,同時限制雞蛋黃、動物內臟、貝類等高膽固醇食物,”兒研所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劉楊介紹,腌制品如廣味香腸,油炸食品如炸雞腿、披薩等都是高鹽食物,也建議盡量少食用。” 運動處方里制定了每周至少3次、每次最少20分鐘到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規劃,不僅有走路、跑步、騎車、跳舞、游泳等有氧運動,還有引體向上、仰臥起坐、抬腿、伸腿等力量運動。劉楊解釋,對于血壓已經平穩的孩子,每周兩三次的有氧運動就能達到穩定血壓的目標。“但運動需要達到一定強度才有效,心率就是一個參考指標,”劉楊說,家長可以給孩子購買能夠測量心率的腕表,心率每分鐘達到140次到150次,才算達標。 隨訪群里漸漸熱鬧起來:護理隨訪群里,孩子們每周報告自己的飲食計劃和運動量;醫生隨訪群里,醫生會根據每周測量的孩子的身體質量指數和血壓值有針對性地給出飲食和用藥調整建議,醫護人員24小時隨時回復家長的疑問,指導患兒治療和家庭日常護理,一些科普信息也被定期投放到群里。 成效 收獲好習慣比停藥更可喜 一部分孩子堅持了下來,但也有一些完成效果不好的。 石琳和劉楊經常會收到患兒父母發來的私信,“快扛不住了,看見好吃的東西,這孩子的眼睛都快冒綠光了!”面對這種情況,石琳的辦法是:先給予鼓勵,樹立目標;再用方法,培養起習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多陪伴孩子。 石琳注意到,來門診的高血壓患兒,往往情緒都不太好。身體胖了沒勁兒,看到凳子就想坐下來。垂頭喪氣,捧著個手機無精打采。眼神躲閃,面對醫生的詢問不想做交流。“在家做健康管理,家長一定要多鼓勵孩子。”石琳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包括孩子。石琳結合門診經驗給家長們出招兒,比如隔半個月就讓孩子給醫生發幾張照片,“你看,最近又瘦了點兒,小下巴都出來啦。” 遇到執行困難的時候,不要隨意去指責孩子,可以先把計劃制定出來,培養好習慣。石琳團隊指導家長把飲食運動處方轉成表格,記錄每天的體重、血壓值、心率、飲食、運動、藥物。完成目標了,就在后邊貼上一朵小紅花。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很多家長,把減肥這個事情都壓在孩子身上,這肯定不行。最理想的狀態,是跟孩子一塊做。”石琳對此很有感觸。 在群里,降壓效果最明顯的也是這些家庭。不要窩在家里,多去戶外,孩子在前邊跑,家長在后邊追;選擇趣味性運動,比如一起打籃球、打羽毛球等;不要整天白菜、蘿卜,花點心思就能讓蔬菜變美味;為了讓大家更有積極性,心內科還組織了年度“減重小明星”的活動…… 越來越多的孩子堅持了下來。“這幾天,我們對過去一年的數據進行了統計,經過飲食運動管理及規律的用藥隨訪,30的高血壓患兒已停藥或減量服用。”石琳說。 大林就是治療效果不錯的一個,4月初,韓女士帶著他來到醫院復查。醫生驚喜地發現,身高180厘米的他,體重已降到了7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降到了24.07,血壓也恢復正常。 “恭喜大林獲得2020年至2021年度減重小明星!”隨訪群里,體重下降20公斤的大林獲得了電子榮譽證書,韓女士開心極了,在群里敲出一連串興奮的表情包。 “慢病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有困難,但做好了,同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石琳說,家長要有信心,如果只是輕中度的血壓升高,不合并有心臟、腎臟、眼底等器官損害,及時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完全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的效果。 在群里做健康指導,醫生們往往要付出比出門診更大的精力,而且是無償的,但石琳覺得,“團隊正在做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見到減肥成功的孩子,是她最開心的事情。通過健康管理,孩子不光收獲了健康,恢復了自信,和父母的感情變得更為融洽,同時,還培養了良好的健康習慣。“這是一段特別的經歷,也是作為父母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記者 楊緒軍 通訊員 池楊) |